华灯初上,细雨迷蒙。与先生共撑一把雨伞,行走在行人稀少的干将中路上。
目的地是刚刚在车上看到的“岚山咖啡店”,门面很 不起眼,我们也只是为了消磨时间,等上自习的儿子。
一进门,发现空间不大,顾客不多,轻音乐环绕,店员各司其职,气氛倒是挺温馨的。我俩找到一个带有沙发的中心靠墙的位置坐下,怕睡不着觉,没有点咖啡,就点了一壶“阿里山绿茶”。为何?因为熟悉“阿里山的姑娘美如画呀,阿里山的少年…”但心里还是挺奇怪的,怎么不卖“碧螺春”而是“阿里山绿茶”呢?估计是老板搞得噱头吧。心里嘀咕着。
埋头于手头的工作,心无旁骛,效果倒是不错。先生再给青春期的儿子写信,精心构思起草再修改,沉浸其中。偶尔抬头观察四周,门外一片迷蒙,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偶尔有撑着伞匆匆走过的路人。与之相比,店里显得更加舒适温馨。
时间接近7:30分。店里只剩我俩了。也听到店员在利索地收拾,不时传来工具的细微碰撞声。
起身舒展,目光碰上了和员工一起吃饭的她。明亮的眼睛朝我微微一笑,顺势带有微微点头的动作。我也朝她报以礼节性的回应。她不好意思的解释说:“下午茶和晚饭一起吃了,没有吵到你们吧……”我连忙挥手说“没有没有。”
再次吸引我的,是听到了叮咚的吉他弹唱的声音。原来是她和其他两个员工在一起学习研究呢。我细心地观察起来。年纪接近50岁,不算老,也不算年轻了。从侧面看,有了岁月的痕迹,眼角的鱼尾纹清晰可见。怀里抱着一把刚刚放在墙角的那把吉他,目光专注的和店员一起看谱弹奏,不时的传来开心的笑声。从她们的交流中,我知道了她是在自学,去年疫情期间,每天都在练习……不再年轻,却如此好学,这个人似乎不简单。她的身上似乎有什么在吸引着我。她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外套,与年轻的店员的穿着明显不同。奇怪了,这个人到底是谁?
看看到了8:15分,也到了要打烊的时候啦……我们赶紧收拾东西准备走。她过来热情地告诉我们,“不用急,如果需要,我们可以迟点……”先生走过来,我们站在一起,攀谈起来。
话题从店内墙壁上的三幅画开始:第一幅是介绍他的师父的,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一生都在从事咖啡的事业。如果不是疫情,他可能每个月都要到大陆苏州来一趟,为晚辈们提供知识培训。照片上的他,一张青年才俊,一张精神矍铄;第二张是介绍咖啡从开花到结果再到加工制作成咖啡的整个过程。白色的小花朵,青青的果子,成熟后就变成了鲜红的颜色……喝到嘴里的咖啡,已经经过了几道淬炼的工序,才具有了香醇浓厚的咖啡味道;第三幅是介绍她自己的,多张照片上的她,神采奕奕。多张证书证明她的不凡经历:咖啡鉴定师。
细致的介绍从她的嘴里娓娓道来,语气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似乎一切都是缘分决定的。出生于台湾阿里山的她,家中祖辈做早点小吃生意,因为机缘巧合,她在人生路上遇到了现在的师父。一下就爱上了咖啡,也爱上了这份职业。抛弃了祖业,在咖啡道路上越走越远。来到苏州已经十年。起初五年在临顿路桥下开了一个门店,仅够放下两张桌子,狭小的空间,每天在咖啡香中度过,也交到了无数的好友,充实而又温馨,对苏州的喜爱又更进一层,以至于每次回台湾都觉得是出差呢!
在朋友的建议下,扩大经营。寻找到了现在楼上楼下近三百平的房间,一番折腾后,终于开张营业。谁知新冠疫情爆发,打了个措手不及。充实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理着急啊,没办法,只能调整心态,尽然开始了自己完全陌生的吉他学习,想用这种方式掩盖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更现实的问题是: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此时来自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不断,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她一步一步走了出来……这件事让她更加感受到了苏州这个城市的温度,发自肺腑的喜欢……
门外的风雨已经停止。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清新气息和淡淡的香樟树的香味……
她说和我很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她说在维持好自身家庭的情况下尽力去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她说希望我们有空可以早点到店里,再次品品纯正的阿里山的咖啡和云南的咖啡;她说她会为每一个到店的顾客做一份正宗的阿里山早餐小吃……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有一种缘分的丝线在牵扯。只要用心对待,其实再苦涩的滋味也会慢慢渗透出甜味。生而为人是幸亦是不辛,全在乎自己的心态。温柔的对待生活,生活亦会温柔地对待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