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 秦风 · 蒹葭》
某日浏览公众号,看到骑驴的一篇推文:《中国最险的6大寺庙,壁立千仞,第4座无人登顶!》,打开竟然发现第五座竟然是老家的香炉寺,自豪了,刚好上月又刚刚去过,不如展开描述一下,介绍给好奇打卡的驴友们。
先放一张图:
佳县香炉寺 ◎图自网络香炉寺在佳县城东侧崖畔上,而佳县城在黄河畔上,因两岸长满了芦苇,所以古称葭州,后为方便好记,改为佳县,倒也不土,全国几千个县想必没有比这更好的名儿了吧,佳县不仅位列陕西前十文化旅游县,更在整个大西北都有名儿,原因在于国教圣地在此,西北最大的道教名山——白云山就在城南。毛主席转战陕北曾在此抽一签为:日出扶桑天下红,上上签。不久后便成就大国伟业。此道观如此灵验,自然吸引大量香客前往,每年春节陕甘宁蒙香客蜂拥而至,我经常在这个时候看到蒙字牌的越野车奔赴神山而去。
由于今天主要是介绍香炉寺,所以大家把视野收回来,我们从县城走起,若从榆林出发,一路东南向前行,直到无路可走,便看到一座耸立在巨大岩石上的山城,由于地势险峻狭小,自人类在此生息以来,似乎几百年来也未曾扩大也无法再扩大过城内面积,远看去各种大大小小的建筑建在山顶或挂在山腰,所以也别指望城内有太宽阔的马路,城内全是石板路,城中央有座弃置多年的影剧院,正中有个小广场大约3个篮球场大,呈三角形,每个角都延伸出去一条道去,各自通往不同的方向,由此往北沿街直行,约200米后往右,再走100米后看到路边有面墙,上有题字: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落款:毛泽东。往左手边有个巷子进去,直走500米左右看到佳县中学就到了。
1947年毛泽东为佳县县委的题词。据称当年敌军曾炮轰佳县城,因佳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奈何不得,因此佳县被誉为铁佳州,毛泽东在此指挥作战、看戏、逛庙,后由此从容东渡黄河进入山西。 ◎佳县档案馆重点来了,如果进入县城对地势感受还尚为迟钝,而在此时,突然看到万丈深壑就在脚下,宽阔的黄河在数百米深峡谷下方奔涌东去,难免会被震撼不已。
此时不着急去找景区的入口,因为路边小道可以轻易寻找到地方,先在略作停留并感叹一下古人最初在此处建庙(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的构思,想必也是被景致深深震撼后才产生的念头。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此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远眺而去,四野山峦绵延不绝,似置身于天空之城,若遇烟雨笼罩之天气,人间仙境无疑。
黄河由此绵延向南而去,直到陕西潼关风陵渡才90°折向东而去 ◎网络图由陡坡小径而下,只见得一块巨石自半山突出,伸到尽头,竟与一兀自凸起的石柱相接,石柱上方端然一小庙,似有世外高人于此间修行,不沾人间烟火。
你会一边感叹一边循往其处,平原地带的来客可能略有眩晕之感,而对恐高之人则是极大冒险之举。然而你会看到有人竟然在这崖畔边安居乐业,竟能把宅院建的颇为宽敞,错落有致。
从陡坡下来,出此门,便看见古寺入口了。香炉寺属道教庙宇,正殿是圣母祠,左右有配殿,南边有山门、石碑坊、古柏等,搭配井然,竟没有局促之感,进出间富有节奏,从每个角度拍摄都很有美感,建成至今已几百年仍整体完好,可供游人出入没有锁起来,可见古人的建筑水准与智慧。
行至末端,立于香炉峰一端,三面绝空,气韵万千,极目四眺,心旷神怡,此中独乐。不同于掩映山林中的佛寺幽静空灵之美,这里更有超然避世之感,似有溶于天地羽化登仙的气息,个种感觉,唯有亲临方能体会。
◎ 由香炉寺观景,对岸即是山西
由黄河岸边仰观香炉寺,直入云霄,犹如天阁。
有摄影爱好者专程前来要拍日出或金光夕照的景致,未必如愿,倒也应了道法自然的意思,除非时日良多,停留多时方有所获。遗憾的是,远处大桥不免会跑到背景中去,破坏了整体的美感,唯有在图片中欣赏摄影家往昔作品的孤绝之美了。
无法考证拍摄年代的香炉寺金光夕照美景 图源自◎视觉中国
有摄影爱好者,自然也吸引画家前来采风,特搜集以下作品给大家欣赏古寺艺术韵味。
《佳县黄河香炉寺》◎艺术家 子木
注:以上照片未署名的均为本人拍摄
原载公众号:时光的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