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我发现,生活过得比较丰富、自定义程度高的人,思维也灵活,往往是身边人的脑力担当。生活长期单调被动的人,容易钻牛角尖,比较轴。
大家都希望自己脑子里有新意,羡慕别人怎么老能剑走偏锋,不落俗套,若生活方式缺乏个性,思想、语言上的个性怎么守得住呢。
2015年以后,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开始重视工作以外的多元化体验,觉得头脑像注了氧,活泛了许多,以前在车水马龙中想不明白的事,慢慢明白了。
我也不知道它具体怎么发生的,大约发生在一个人背包走世界,辗转于各国之间?也许发生在入乡随俗穿着背心拖鞋,晚上和当地人一起在路边吃一碗美食之时?也许发生在连快递都没有的农村生活近一年的时间?或者是我带着父母自驾2300公里的体验?又或者发生在我每次外出回到家乡,重新注入新的感受?再或者是和你们的遇见?
我也不知道。可能是生活方式多样性的集中体会,让我切身感受到生命的有限与不必执着吧。
且,看得多了反而更有信心尊重自己的方式,所以不敢苟且过活。
余秋雨曾这么形容活法儿:尴尬的中年人天天节衣缩食,不苟言笑,忍气吞声,都是为了争取一个有尊严,有资产,有自由的老年。可我们无数次看到了一个窝囊的中年,抵达不到一个欢快的老年,正像一道江流,一个浑浊的中游,不可能带来一个清澈的下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