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本书的整体观感,如果把其作为一款产品的话,序言部分清晰的描述了其目标受众,1-3岁的产品经理为主要读者,3-5岁产品经理为次要读者,也包括互联网相关岗、高校学生等用户群。用户痛点是时代变化、行业本身不断更新后,产品的从业者和转行者的痛苦迷茫不得其解——产品经理是一个看上去门槛很低,实际上做好却对个人的素质要求非常高的职业。谁都能对研发催催催,将命令上传下达,但是真要说到以最好的效率去真正管理项目进度,张弛有度,亦或靠谱贯彻商业目标并使之最大化实现,背后都是需要深刻的思考、经验、情商等去驾驭。
那么笔者以何方式切入和打动用户呢?笔者以10年经验告诉用户们——方法比知识重要,笔者用十年的思考和沉淀,帮你系统化地理一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论;50个独立的知识点串成整体,每个知识点都是理论+案例讲解,每个案例除了详解实现的过程和要点,还有结合具体实践对知识点进行剖析,并提炼通用的方法,类似每个知识点的总结。价值愿景在于和用户一起提升产品经理的全局把控力,质问力,判断力,思考和执行力,做出受欢迎的产品。
架构和UI?一般我看书最主要看的地方就是目录,了解结构,确定是否看此书,看完再按目录回顾。目录就像APP的首屏,几乎直接决定了我是否继续读下去。目录的结构很简单,分割成产品经理素养,深刻认知产品,产品战略规划,精益创业,需求分析管理,用户体验和产品运营几个模块。值得一提的是次级目录几乎都是以数字概要“5个要素”“三步”“9种工具”“11大法则”;直接传达了“经验总结”这个产品特色——人脑一般喜欢速记结论,数字又可以极大缓解我们对于“阅读长篇大论”的焦躁感,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且大部分小章节内容都是1-2页,图>文,非常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习惯。唯一诟病的是章节间重复的内容太多。
版本迭代?笔者12年发布的《神一样的产品经理》,小范围验证了市场,也因此得到大量用户反馈,发现新需求:关于新人入行,职业瓶颈,转型失败等,于是有了此2.0版本的面市。
以上,是从序、目录、内容粗览后的主观印象。于是我开启了整本书的阅读。
关于第一章,核心素养,比如日常贯彻的产品思维——笔者举了开饭店的例子,讲如何研究市场偏好开发新品,迅速推出,快速反馈和试错,再固化菜谱(prd),装盘(UI),复制推广,团队建设,壁垒建立(汤汁),万物皆产品,产品思维可以应用类比于各个产业和生活细节。
然后我认为最重要最基础的是独立思考和洞悉背后的动机,很多事情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百度有了贴吧还有问答,教父里面有一句话:“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能在一秒内看到本质的人,必然积累过数年的观察和思考,因不断的对周边发问,不断思考,才慢慢找到规律,变得洞若观火。培养这种视角和习惯,对做产品必大有裨益。
至于所谓产品哲学,挺反感“逢互联网人必谈哲学”这种奇特的文化,也许这表达了产品人对哲学的推崇,然而大谈哲学的人,大多也并不懂哲学。世界有太多为什么,能继承逻辑学的严谨,理性批判的精神,在浮躁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清醒和自知,多想事物的为什么怎么来,已经很好了。哲学,等做出一款“微信”这样的产品再说吧。
入戏,这个很有感触,一个远离用户闭门造车的产品经理,容易走火入魔。和用户接触并不止于用户访谈,在产品的每个阶段,他们都渗透着,他们是产品的一部分。
第二章关于产品认知。印象深刻的是“产品定位,就是产品在用户心智模型中的第一反应。”我们记忆的规律是找相似,因此很多会做比喻,比如中国版的“Twitter”,外卖届的“顺丰”,借用喻体的知名度和特征,引起潜意识第一印象的植入。另外,诸如,玩百个以上的APP建立产品感,学习吸收各个APP的长处和创新点;利用满足人的视觉控和控制欲,或者帮助人减少选择恐惧等,触动用户心里的情感等,可以大大提升用户对品牌的好感。
第三章的战略规划,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笔者整理了大量方法论,以精简的方式呈现出来。包括战略地图,差距分析,swot,pest,发展驱动力,波特五力,BCG矩阵,价值链分析和基本竞争战略等。其实互联网现有理论基本由以前MBA,咨询公司的理论沿用或演变而来,以前几乎都看过,但是真能自如应用,还是很需要基本功。
之后又以某生鲜电商的例子讲了十步法的用户需求和市场分析(人群,痛点,场景,市场容量等)、竞争对手分析(界定谁,维度,swot分析)、设定战略定位、设定愿景目标、找关键成功要素(抓主要矛盾)、制定竞争策略、投入产出分析、风险评估和应对、资源调度(RACI表)和产品规划与运营。很多细节值得借鉴,比如,制定目标时,我们既怕目标太远无斗志,又怕太近而懈怠,正好可以设定一个保底值、达标值、挑战值,层层激励,充分调动积极性。再比如运营申请预算时,尽量先以最大值记,不要出现突发事件或价格浮动而预算不够,这也是经验之谈。
第四章精益开发,读完豁然开朗原来开发方式是这样定义的,因为已知问题和已知解决方法,一般就是我们平常看的瀑布流式;敏捷开发之前火爆,我一直以为只是一种较弹性,效率较高的项目管理方式,因为问题已知,解决方式未知,所以验证性学习,小范围试错和迭代,灵活调整就是性价比较高的实现方式;至于精益创业,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未知,只能抓主要矛盾,就痛点、解决方案、最小可用产品这几个核心点进行不断的用户访谈、设计、反馈的循环。也许分答的诞生就是如此,在一个相对新的领域,做一些有一定依据却没把握的尝试,不断的脑暴,得出做语音这个想法,然后找人验证和试错迭代,然后创造出一种很好的语音问答付费模式。创新本身也意味着风险,但是意义重大,不管是痛点没找准,解决方案不对,还是实际市场规模不大,都可能使其宣告失败,但是总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故事,“从荒芜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总结来说,精益创业的流程就是创建画布,进行脑暴;识别风险,进行排序和商业模式访谈;捕捉痛点,找出潜在客户进行痛点访谈;提出解决方案,做demo,访谈,做MVP;定性检验,创建统计后台,MVP访谈,检验客户行为;通过数据定量验证,限制功能,识别规模化引擎。
书里还有大量案例和细节,确实收益匪浅,产品,从一个简单的idea,产品经理笔下的粗糙原型,到建构的万行代码,到最终的商业变现,背后有太多的因素和付出了。作为产品经理,对需求的判断,对市场的把握,对切入点的选择,对原型的设计,对项目的掌控,对数据的理解,都可能深深影响着一个项目的成败,任重而道远。
愿快速成长,愿终将不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