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有感
昨天下午,当我终于翻完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时,不由吁出一口长气。没错,我用的是翻完而不是看完或者读完,只因为我实在无颜用后两者来形容我对待这本书的态度。
如果说在看上卷的时候,我还处于一个较为愉悦的心情,一鼓作气之下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理解问题。而打开下卷的目录顿时我就傻了眼,怎么打头第一位就是科尔曼呢(他和上卷最后的滕尼斯中间差了好几十年)。莫非上下册之间还少了个中?于是我又着急忙慌地去翻序言——果然不出我所料,但介于此时手头并没有相关资料,只得先将就着下卷看,可谁想这一看就是两个星期。
倘若是文本细读,别说两个星期,两个月都不稀奇,我曾用了整整一个学期才做完宋林飞所著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当然其中穿插着很多杂事自不必说。可对一本纯浏览的下卷耗时如此之长,对我来说是史无前例的,而其中所遇到的困难,也是我所始料未及的。因为整部下卷我基本处于每个字都认识但合起来就不知所作者意指何方的状态,我只得借此探析一下为何我会读不懂后现代理论了。
首先我认为这是缺乏系统指导的缘故。因为本专业和社会学实在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没有一门相似的基础课能够让我对社会学整体框架有个宏观层面的了解,自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书总是觉得缺了什么。诚然也有在网上找相关资源,一是自己的课外时间有限自然看的也不多(coursera 上有一节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个人觉得很有意思),二是网课仅仅是单方面的输入,碰到问题也很难获得有效解答。而更多的时候我只是觉得自己不懂,至于具体哪个方面存在问题也说不出个明白,甚至连问都找不到一个头绪。
其次是因为后现代理论建立在经典和现代理论的基础之上。诚然暂时我自以为对后两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上肯定是自己理解的太表面,属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后现代理论对其的批判和超越对我来说更是属于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
借北猫兄的话来说,对于中国人,我们很容易看懂前现代与现代社会的分别,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个过程(即从传统社会的机械团结到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但现代社会到后现代社会的变迁,我们与西方的差别还是很大,没有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而很难想象更何谈理解。
对作者原著的阅读同样会影响对其整体思想的把握。大一大二时,我曾囫囵吞枣的读过托克维尔、杜尔凯姆、韦伯等人的代表作,对影响他们思想产生的霍布斯、边沁、孟德斯鸠等人的书籍也有过涉猎。虽然自己无法表述出来,但重新看到思想介绍之类时,看到似曾相识的句子会不由心生欢喜。而所有的后现代社会学家的如哈贝马斯、吉登斯之伦,我除了听过他们的名字其他的确是一无所知,由此只得安慰自己不懂也是情有可原了。
同时,社会学家的思想总是和哲学息息相关。坦白的说对于康德、尼采究竟在想什么我没有一点思路,即使我也出于好奇读过《纯粹理性批判》、《悲剧的诞生》,包括胡塞尔的《存在时间意识现象学》,他们都成功的对日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地步,我经常可以看到“XXX的思想来源于”,可抱歉源头我都弄不明白。
最后我想弱弱吐槽一下因为这本书是不同学者汇编成册的,介绍逻辑也不尽相同,但是有的没有科普相关背景也真的太简略了吧。在用原书概念解释原书概念固然可以避免歧义,可是相关的例子被删掉了实际上只会增大理解难度。
当然以上只是我初次通读这本书的感受,希望重读时能够有不一样的收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