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的艺术》笔记

《爱的艺术》笔记

作者: 相远相连 | 来源:发表于2018-03-09 23:11 被阅读0次

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而“爱情”只对灵魂有用,在现代意义上毫无用处的爱情只是一种奢望,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的奢望吗?

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孤寂意 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所以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

无论是过去的人,还是现代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却与此截然相反。这一方法就是通过同 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这一方法的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他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以为自 己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是具有个性的人,是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他们认为他们的观点之所以和大多数人吻合纯粹是巧合罢了。他们甚至认为这 正好证明了“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至于他们尚存的、希望自己有个性的要求 则通过微不足道的东西得到满足:如在手提箱和毛衣上绣上自己的名字的缩写字 母,在玻璃窗口上挂上自己的名牌,参加一个政党或者一个学生联合会。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 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做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既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 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儿童发展到这一 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殊的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如果 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有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造成精神病态爱情的基本条件是“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地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这些人从来没有超越儿童阶段,成年后还在寻找儿童时代的联系。

相关文章

  •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笔记05家庭关系——W10爱的艺术——《爱的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笔记05家庭关系——W10爱的艺术——《爱的艺术》 一、摘抄总结 爱的艺术1:性起源里隐藏的爱...

  • 《爱的艺术》笔记

    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

  • 《爱的艺术》笔记

    1 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 2 总之,爱的意识常常只是作为...

  • 《爱的艺术》笔记

    结合这本书而言,爱既是一个对象问题,又是一个能力问题。木心有句话:性无能事小,爱无能事大。爱既一个能问题,能力,是...

  • 《爱的艺术》笔记

    爱是一门艺术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 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之三

    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之三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晴 大多数人认为,爱仅...

  • 20180218《爱的艺术》笔记

    我听这本书最初的目的是想明白,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一直认为女人是不会爱的,只有雄性才懂得去爱,因为他需要交配,雌...

  • 《爱的艺术》| 听书笔记

    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纳粹上台后迁居美国,...

  • 《爱的艺术》笔记3

    1这次都看了哪些内容? 我现在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这一节 婴儿被母亲爱,是因为婴儿是母亲的孩子。 作者认为被母...

  • 《爱的艺术》笔记4

    1这次都看了哪些内容? 我看到了“爱的对象---性爱”一部分 作者强调,性欲的目标在于结合,而不仅仅是指肉体的欲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的艺术》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mp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