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甲骨文缺(上图一)金文=行(行,甲骨文上图三,运动,全方位运动,全面的运动,对立统一的运动。)+首(首,甲骨文上图四,头,引申为源头、本源、开始、第一、最、极、唯物、唯一、绝对等义。字形似源头的运动。在整篇《道德经》中一直作名词,造字本义:世界或宇宙本源的运动,即唯物的对立统一的运动。有的金文加"又"(抓),有的金加"又"加"爪",同时加"曰"(说明),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篆文再加"寸"另造"導",属于讹变。
作名词,引申为世界或宇宙的本源、起源、根本、自然律即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又引申为真理、正义。后来也特指道家、道教,再后来又指其它团体等。这里必须指出,“道”的思想起源于轩辕黄帝,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以老子为代表的先秦时期的“道学”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先秦时期的“道学”与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的“道教”是有明显区别的,而与清代后期形成的反动的“会道门”更是有天壤之别。
作名词,引申为方向、志向 ,又引申为主张、方法、办法、技艺、规律、术、学说、指思想学说、程、行程,也引申为四通八达的大路、路、途径。
后来作动词,引申为引路、当向导、讲解、说明、表达,说、讲。又引申为取道、经过。想、以为 、表示等义。
作量词,引申为条、列,用于长条形的东西,用于门、关口等的阻拦的物,用于某些分次、分项或分程序的事物。作介词,引申为从、由。《说文·辵部》:“道,所行道也。《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本意即:我不知道她的具体的形态,用“道”这个字来称呼。“道”是世界的本源,勉强形容她的形态称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的“大”,这种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是曲折的不断发展的运动,这种运动状态称为“逝;这种曲折的发展运动是周期性的螺旋式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运动,这种运动状称为“远”;这种螺旋式的发展运动是从肯定到否定再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不断发展的运动,这种运动状态称为“反”。
“道”,就是整个宇宙,亦即整个世界,亦即一切,是世界的本源。道是物质的,也就是唯物的,世界是物质的,同样也是唯物的。道是运动的道,是不断发展的道。所以,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人与人类社会同样也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是曲折的发展,是周期性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
“道”与“德”相对,是一对哲学范畴。
(郑裕波 校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