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正作图的时候,老姨家的妹妹丫丫微信我:
二姐你这周出差吗?我需要你的政治庇护。
仔细一聊,原来是学校宿舍整修,她不想回家,知道我最近一个人住的清闲,想到我这里来小住几日。不想回家的原因也简单,她快毕业了,关于工作的事情,一直没和老姨商量出个结果来。
我略微思考了一下时间安排,就答应了她。
老姨和丫丫的战火,从高考结束正式拉开帷幕。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老姨打来电话让我帮她选选学校和专业,特意嘱咐我不要选离家远的,最好是本省甚至本市,女生好就业的,比如说会计、师范类专业。填过高考志愿的伙伴们都知道,虽然全国大学有二千多所,但有了分数线之后,再加上专业、地域,其实能选的学校基本上就那么几个。但这下丫丫不愿意了,她的选择都和老姨相反,想去广东、上海,专业她自己也想好了,金融。
第一次战役的战火不算太猛烈,俩人各自退让了一步,丫丫去了省会的学校,学金融。
可这第二次战火,恐怕要烧的激烈了。
01
我想到了前几年每次我回家,都必须经历的一件“痛苦事”。
我的工作对地域的要求不算很高,加上父母念叨的比较多,虽然距离上千公里,但基本上每年回家五六次,带着电脑和书,就回家上班去了。儿女回家是一件让父母喜乐的事情,每次回家我妈都会各种带我出门,我也喜欢陪她溜达。但是不出意外的,每次溜达都必须经历这么一个过程:
“阿美回来啦,工作在哪呀?”
“杭州”
“哟,那么远,那你妈可要遭罪咯”
若这个时候不接话茬,热情的阿姨们还会接上去:
“我说李姐,你也不管管你姑娘,让她跑那么远,等你老了可怎么办。”
走掉也罢,有时候闹不好后面还会传来阿姨的叹息声:
“到时候嫁到那边了,可是要吃好多苦头的,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每每这个时候,我偷偷的看一眼我妈,她脸上总是有点阴雨,有时候心情不好,还会跟我吵几句。
今年五一,我妈终于愿意来杭州一趟。我陪着她到西湖看风景,吃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和东坡肉,还去灵隐寺拜了佛,灵隐寺是她特别喜欢的一个电视剧《活佛济公》里常常提到的。
刚开始她不愿意出去走太多地方,说走路太多怕辛苦。但当她从灵隐寺出来,她跟我说的话让我感触很深:
杭州挺好的,你留在这儿吧,过年我和你爸过来。
我已经在杭州待了快七年了,在我印象里,和她沟通定居杭州这件事情,要追溯到六年前。然而,在她心里这件事却一直记挂着,担忧着,怕她女儿在外面过得不好。直到她来到杭州,亲眼见证过我确实过得很好,她的心才真正的踏实下来。
我一直觉得愧疚的,是不能常常在身边,为父母做的多一些。但母亲用行动告诉我,并不是我为父母做的不够多,而是我没能让她知道我过的足够好,给她吃一颗定心丸。
02
对于“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的感受,恐怕正是我们这些处于城市化带来的离乡潮之中的人,最有发言权。
很多人会经常无头苍蝇似的到处问:父母在,不远游对吗?我到底该留在家乡还是去往大城市。这个问题别人无法替你解答,因为无论你选哪个,另一个你都失去了,这结果需要你自己承担。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情况,该如何取舍。
父母的身体状况如何?
你们的经济状况如何?
你为什么要离开家乡?
你有能力把生活过好,让父母安心吗?
这些都是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一千个家里有一千种情况。
也经常有人说父母身体经济都好,但不理解他们的选择,并不认为他们有能力把自己照顾好自己,这让他们十分纠结和痛苦。
作为一个独立人,你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争取,否则只能眼睁睁被父母甚至亲戚邻居支配,按照他们给的模板过活。
很多人认为只要拒绝了父母的要求便是不孝,导致生活中处处妥协,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承受范围;违心的答应,痛苦的执行,等到有一天耐心被消磨光了,心里的弦绷的紧到不能再紧的时刻,一点点小事便能将心火点燃,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原本想守护的孝道没有做到,反而与初心渐行渐远。
有人说世美你说的倒是轻松,你家里经济条件肯定不错,父母也有远见,当然会这么说。其实并不是,我家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县城,我小的时候是我老姨带大的。那时候家家种地,半个村的人看着我长大,所以要说起管束,倒是经常有很多人想借感情来插手我的生活。我的自由也是多次抗争的结果。
数一数在外面已经呆了六七年,虽然生活中偶尔也有小磕绊,但是若拿这点苦头换来受尽桎梏,活在我不喜欢的环境当中,我是万万不愿意的。
今年十一回家,像以前一样和我妈去超市买菜,碰见了一位非常熟悉的阿姨:
“哟,阿美回来啦,在哪工作呐?”
“杭州”
“杭州呀,那可太远了,可要苦了你老妈啦”
“哎呀,没事,我十一和她爸陪我闺女一起回去,带她爸去尝尝西湖醋鱼。”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已经年长,我们在哪,哪就是父母的家。
微信扫码关注,查看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