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讲,《流量池》这本书,并未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冲击。读下来,以下三点,感触较为深刻。
一,流量池思维是流量思维的升级版。
不同于流量思维,后者是获取流量然后变现流量;前者是获取流量,并通过存储、运营、发掘等手段,获得更多流量。在我看,流量池思维是流量思维的升级版。在此,回想起我的领导很久前跟我谈到过的“养鱼”思维。我所在平台“正和岛”,服务人群是亿元及以上营收的企业家,在日常客户运营开发中,我的领导跟我讲不要只把目光放在已经达到正和岛标准的人群,还要多关注那些在路上的人。他说:我们应该建一个池子,把那些在路上的人,“养”起来。待他们长起来的时候,就会有“映随”行为。
流量思维是养猪思维,养大就杀掉变现;流量池思维是养娃思维。流量池思维并非不关注“变现”,而是通过运营挖掘,产生持续的良性的变现。基于此,作者反复提到营销的“品效合一”。
二,这个时代,对标身边榜样学习,也有可能跌倒坑里。
在事件营销篇,作者讲述的:闪送、丧茶案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闪送案例的“快”+执行力,充分说明了“唯快不破”的经验。而丧茶,快闪店的营销方式,将跨品牌,跨渠道,跨领域推向另一个高度。
丧茶卖的不是茶,是曝光度和羊驼王三三IP。那么,如果我是一个做餐饮的,把丧茶的“一夜成名”作为榜样学习,或者模仿,那结果可能就很凄惨了。
这个时代,学习都是充满坑的,每个行业都如此。那么,热爱学习的我们,就要学会分辨:学什么,跟谁学,怎么学。盲目且单一的对标榜样,有可能就是跌倒坑里咯。因为这个时代,可能你的对手都是跨界的。
三,学不会的神州系
神州系列品牌的案例,贯穿本书始末,其实越看,我倒越觉得学不会。成功的经验,各有各的不同,有偶然性和运气成分。
营销,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某种方式方法成了,并不代表这种方法就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不代表这种方法再用一次也依然有效。
黎万强的“参与感”,也曾被奉为神坛,小米时代,不少企业主以雷军对黎万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营销团队,但是结果呢,无效的是多数。
其实,学神州也一样,学不会。品牌/产品面对的市场,企业实力,企业驾驭各种平台及媒体资源的能力,消费者的心态都和神州那个时期不一样了,生搬硬套的结果必然和邯郸学步类似。
那么,学营销,我们学的是什么呢?我觉得,一个是对营销基本理论的学习,如:定位、品牌理论等;另外一个是对新媒介,新媒体产品的了解;最后是对自己营销理念的迭代更新。
最后,不分线上线下,流量即市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