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很快,多只武装起义就鲸吞蚕食般把隋朝灭了。主要敌人——隋朝没了,于是开始了大鱼吃小鱼,以强欺弱的游戏,后期便形成了以李渊、王世充和窦建德三足鼎立的局面。
看似平静的表面实则暗流涌动,大战一触即发。首先发难的是李渊,他命手下大将李世民率领三万大军前去攻打王世充,优秀的将领加上精英部队,对王世充的进攻势如破竹,直逼王世充的老巢——洛阳,洛阳围攻了几个月依然没有攻下,不过攻破也是指日可待,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城外的人希望这时间可以快一点,那样就可以快一点迎来胜利的曙光,获得属于自己的荣耀。城内的人则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焦虑的像度日如年,但依然希望时间可以再慢一些。冲出去,现在死;在这里坐着只是等死;但冲出去或许有一线生机,一线可能救所有人的生机——搬救兵。

于是几十人杀出了一条血路,护送一个人带着信件一路飞奔向北,这是一条未知的路,因为人家会不会来救还不一定呢。
窦建德和王世充之前并不是很愉快,所以窦建德完全有理由可以不来。王世充在信中说了很多,窦建德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但是最终还是有一条打动了他,那就是唇亡齿寒。是啊,李世民收拾完了王世充,接下来不就开始收拾自己了吗!
既然要就那就拿出真本事,于是率领了十万大军就直奔李世民而来。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当皇帝是把好手,其实打仗更是一把好手。
李世民听到窦建德带领十万大军要来的时候,心中也不免一颤,但是他盯着军中地图突然计上心来,带着三千五百人日夜不停直奔虎牢关。

虎牢关,一个军事战略要地,所以李世民要抢先占领。窦建德也是征战沙场多年,想必也是知道的,但是坐拥十万大军,去攻打小小的三万,横亘在自己眼前的小小虎牢关似乎不值得去争,这是他的自信。确实,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没必要去争,相信军队走到哪里就能打到哪里。
如果一切都正常的轨迹发展下去,李世民必败无疑。但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必然有其异于常人的思维和能力。李世民分析,此时人人都认为窦建德势在必得,没有人认为李世民会主动出击窦建德,那就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李世民率领几十名骑兵前去偷袭,并在回来的路上设好埋伏。首先李世民趁其防备不严的情况下,斩杀几十人并敲的锣鼓喧天,于是敌军大怒,奋起反抗。好汉不吃眼前亏,李世民当然是逃跑了,当然这些追兵不但人没有追上,反而因受到埋伏而损兵折将。此时地方有气势如虹到窝了一肚子火无处发泄,而李世民方则是士气高涨,军心振奋。

一个小小的虎牢关本来没有放在眼里,现在却让大军停在这里一个月,且经常受到敌军的骚扰,现在不仅力气没了,连休息也休息不好,简直快要泄气了。
折腾了一个多月,李世民觉得也差不多了,就放出这个烟幕弹,唐军要牧马,骑兵没马用。窦建德全军出动,想抓住机会来决战。
窦建德的夏军一大清早就开始列阵,这个时候“朝气锐”。李世民避其锐气,不跟他打,一直熬到中午还没有开战。
士兵早上吃了早饭出来,就在那列队站着,一直站到了中午什么事也没发生。这些士卒已经都疲惫了,进入了“昼气惰”,就开始在地上散乱地坐着,还抢着喝水。
李世民一看这个情况,说“可战也”。召回战马,马上发起总攻,这三千五百人一举就冲垮了夏军十万人,直接就活捉了窦建德。
以上是华杉老师讲《孙子兵法》中节选,总觉得这个说法有些牵强,窦建德被挡在虎牢关外主要是城墙的事,又不是骑兵的作用,如果非要说是骑兵的作用,那就是几千的骑兵抵挡十万大军,那就更加不可信了。 就像双方在比赛,突然一方的拉拉队的声音并没有那么响了,其实就比拼的实力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

另一个的说法倒还是比较可信的。李世民命大将绕道把窦建德的粮道给截了,军中无粮,军心不稳,于是聚集兵力想速战速决,可李世民无论如何都不开门,任凭对方气焰再嚣张,依然是不理不睬。城下的士兵从早上到中午,从朝气到暮气,从精神抖擞大喊大叫到无精打采气息奄奄。李世民看到机会来了,让自己养精蓄锐已久的虎狼之师去冲杀这些垂头丧气的羔羊,大破十万大军,并且生擒了窦建德。
窦建德被押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问:“我打王世充,关你什么事,你大老远跑过来做什么?”窦建德说:“我自己给您送上门来,不劳您远取。”作为别人的阶下囚还能说出这样的话,也是敬其是一条好汉吧。
面对十万大军,所有人都劝其撤离,但李世民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并且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行军打仗如此,生活中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