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说,音乐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什么样的时代对应着什么样的音乐。
所以,即使是年轻三十岁,白岩松也不愿以二十多岁的年纪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他觉得,这是一个快餐、免费又过剩的时代,钱走得多,心也就走得少了。
看到白岩松写道他年轻时省吃俭用,左右思量买一盘磁带,买回来不听个十几遍不算完这段文字时,我突然想起了我在小学三年级时斥巨资为自己奢侈地买了一盘当时特流行的音乐磁带,依稀就得有王力宏和王心凌的歌。
那时候,我刚到城里读书,寄宿在托管机构里,家庭条件好的小朋友用的是小灵通,一般家庭的孩子还在刷IC卡。我的音乐播放器,除了我母亲陪嫁的那台对我来说块头超大的录音机外,就是我舅送我的一台他不用了的随身听,这机器自打到我手里后,就真变成了“随声听”。
当时我母亲一个星期给我五元零花钱,那盘磁带我也是经历了内心里N场持久战才决定买的,花了3块钱。当时的磁带是附带歌词和目录的,那卷歌词被我唱烂后,塞到磁带盒子中再没拿出来。那时候我家也有几盘老掉牙的磁带,说出歌名恐怕大多90后是不太知道的,是我母亲买录音机时买的流行音乐磁带,小时候她常放那几首歌带着我“跳舞”,现在,我在KTV里一唱老歌,朋友们都惊奇:这么老的歌你都知道?
那时候,一首歌就足够听大半年,唱歌都是大合唱,现在,手机一搜,前奏不咋地就直接PASS掉,管你谁是谁,不认识。偶有倾情献唱的,也小众的很,想着来首“合唱”热闹一下气氛,动动嘴半天吐不出一个音,还怕扰乱了主唱的节奏,尴尬地只能和着拍手。
这年头的歌太多了,就再也没有当年的味道了。
之所以觉得现在的音乐鱼目混珠,是因为它们还没有经过岁月的洗礼,没有经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这一淘汰的过程。
渐渐发现,很多人开始喜欢上了民谣,包括我自己,尽管它的歌词仿佛看透了生活百态,可我仍旧喜欢它归于平静的旋律,觉得这才是人生。一生中哪有那么多副歌高潮的部分,90%的日子是平淡的。
为什么喜欢民谣,其中一个原因是刚开始时民谣属于小众化,喜欢了它,感觉自己就与周遭与众不同了,在我现在的这个年纪,人们喜欢追求时尚紧跟时代潮流,又喜欢特立独行,擅自将自己与身外的世界相孤立,寻求所谓的安全感。为什么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呢?我想了想自己和周围的其他人,大概是因为总是觉得不满足,可又不知道追求点什么好吧。
可是,突然发现,喜欢民谣也是一件极其尴尬的事情。当你开始喜欢民谣的时候,别人也开始喜欢民谣了,于是你又觉得自己不是那么特别了,开始迷茫;当你轻声哼唱一首民谣时,别人附和着你也开始唱,你就突然没有了想继续唱下去的欲望,开始反感;当气氛欢悦的温馨场面上,大家极力要求你献唱一首时,你又突然发现民谣里的歌词好像不那么适合这样的场合,开始尴尬... ...
不知从谁那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民谣一旦成为了主流,那社会就陷入颓废状态了。我觉得蛮对的。
回想小时候,那个对于我来说物资与精神双重匮乏的年纪,想要得到些什么东西,真心得思前想后,郑重地做决定,一旦得到后,兴奋和喜悦的情绪要持续好几天,但这样的经历让我学会了“理财”,这五元钱究竟该怎么花,如何既使我吃到了零食又可以有新玩具。
现在,家庭条件比之前好了,人长大了零花钱也多了,想得到的东西似乎也没有小时候那样困难了,但心怎么就不知足了呢?
“年轻依旧
却不懂恰似温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