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74天。
今天分享《苏菲的世界》。
谈到哲学,我们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一个景象,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吕秀才念念有词,“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吗?”
这一段台词可能代表了世人的一个印象,哲学都是高深的,没有用的废话,真的是这样吗?孩子眼光中的高深的哲学是什么样呢?是否也像他们喜欢的童话世界一样丰富多彩,而不是成人用理论体系,哲人圣贤构建起来的哲学殿堂。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本以少女苏菲的眼光,认识哲学史的书籍。自出版后被翻译成53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亿册,成为另一本世界级的畅销书。它先后获得了挪威宋雅·赫格曼那斯童书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意大利邦卡瑞拉奖以及菲莱以阿诺奖等等。
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父亲是一所六年制学校的校长。母亲任职教师并撰写一些儿童读物。贾德就是在这样一个书香家庭当中浸泡长大的。读大学后,贾德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其后又在芬兰一所高中教授哲学以及文学课程。
1991年,贾德开始成为职业作家,《苏菲的世界》一书让他成为北欧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贾德擅长以对话的形式述说故事,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担任过老师,也知道孩子的特点,所以他笔下的哲学再也不是面目可憎的高深模样。《德意志星期日汇报》曾经这样评价,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写出的东西。
那么贾德的作品是怎样区别于其他哲学书走下“高阁”的呢?小朋友有没有幻想过突然有一天自己家里的邮筒被塞满了一系列写着区别于枯燥课堂的奇怪提问的信件,然后更多的信件又一一为你解答这些疑惑,甚至免费为你提供漫长的哲学史教程。听起来是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
14岁的苏菲就遇上了这样的“幸运事”。神秘寄信人先把苏菲拉入一个新奇的哲学世界,这个世界并没有苏菲一开始想象的那么晦涩。在从古希腊的学说开始,“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是那个时候哲学家的争论重点。
恩培窦认为“土气火水”的四元说,被作者比作孩子作画时常用的四种颜料黄红蓝黑,它们在调色盘里依照不同的比例,调配得出数百种颜色。世界的组成也像小朋友观察妈妈做蛋糕前准备的鸡蛋、面粉、牛奶与糖,正是有了它们的混合,才有了可口的点心。
接下来的问题让苏菲觉得听起来更有意思了。“积木为何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玩过乐高的小朋友一定曾经惊叹于小小的塑料方块是如何塑造一个游乐园或者一个微型城市。不过,这和哲学有什么关系呢?
大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一定是一个非常有童心的人,不然他怎么会将自己的原子理论类比积木呢。各不相同的积木可以组成各式各样的形态事物,原子就像“更加微型的积木”。微观的它们构成了宏观的世界万物,连我们人类都是“微型积木”按照自然的说明书逐步拼接起来的。有可能你鼻头细胞里的一个氢原子,以前属于某一只大象的鼻子。心脏肌肉里的某一个碳原子,从前可能是恐龙的尾巴上的。
这是不是又让孩子重新认识了积木?穿越到古希腊时期,苏菲又邂逅了一对有趣的师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大朋友肯定听过那一句经典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写理想国的柏拉图大概是一位诗人与神话学家,追求完美主义和永恒。但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可是那个时代欧洲第一位生物家,一个善于看到自然变化和规律的“百科全书”。
拿他们的理论来说,柏拉图相信万事万物在形成之前,已经有一个“理型”。就像我们在烘焙饼干的时候,将它们填进去的那个模具一样。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这个“形式”是存在于事物中的,像我们描述一只小鸡一样,小鸡可没有模具。“鸡的形式”是我们通过它们的普遍特征,比如说鸡会生蛋,鸡有鸡冠等等归纳出来的。
跟随古希腊哲学家了解了个体的内涵,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与世界的奇妙关系。启蒙运动时康德的理论,世界是“感官与理性的结合体,并且理性中会有若干倾向左右我们获得的经验”。这句话乍一听有点难以理解,不过一副红眼镜解决了苏菲的疑惑,戴上了有色眼镜,苏菲眼中的世界只剩下深深浅浅的红,树木不再是绿色,天空也不再是蓝色。你可以把这眼镜比作理性,它限制了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让人错觉事物的色彩。
这就启示我们,我们眼见的并非事实,有可能换个角度,换个途径,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样的哲学跟我们的关系就近多了,可见哲学不仅可以联结生活,还可以用于生活,甚至能让生活变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