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解读篇|4

三、解读篇|4

作者: 汐鲌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03:27 被阅读7次

(二)入则孝|应答敬听

从“入则孝”这个部分开始,《弟子规》就围绕“总叙”而展开了。这个部分是专门讲子女应如何行孝的。《弟子规》对于什么是“孝”,为什么要行“孝”这样的学理问题不关注——这也是蒙学教材的特点——《弟子规》将这样的学理问题在行为的规定中加以渗透和注解。后文的“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都是如此。《弟子规》只告诉你如何做。《弟子规》之所以可以作为儿童乃至成人行为规范的指南,就是因为它直接指向“力行”而不是说理——说理仅仅占据一小部分内容——对如何规范儿童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所以《弟子规》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读本之一,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读一读。

入则孝”一共有56句,168个字。其中详细具体地规定了子女的“孝行”。我把它们归纳概括了一下,包括这六个方面:应答敬听、侍寝、心安、谏过、侍病、服丧。

1.应答敬听

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如果父母呼唤你,要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叫你做什么事,应该赶紧动身去做,不要偷懒;父母对你进行教诲,要认真虔敬地听,不要觉得烦。父母责怪你,要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这短短24个字就把应答父母的呼、命、教、责四个方面的规范讲清楚了。这几个方面基本上也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应答关系囊括了。如果用关系图表示出来,是这样的:

呼——勿缓

命——勿懒

教——敬听

责——顺承

对父母的四种行为,子女分别对以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语言非常地凝练、准确。

”就是普通呼唤,对之以“勿缓”。父母叫你,赶紧应答,赶紧来到跟前,不要拖拖拉拉的,因为也不是什么急事,所以也不必横冲直撞,有失礼数。

“命”,一定是比较正式、严肃,甚至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之以“勿懒”。懒惰是人的弱点。人生天地间,有头脑、四肢健全,只要不懒惰,都能营生,俗话说“勤耕不富饥寒少”,就是说只要勤奋,哪怕不富裕,也不至于饥寒交迫。因此父母命子女做点事情,子女就怕这个“懒”字来作怪。儿童极易生惰性,比如做家务,叫孩子去洗碗,他不去!这就是“懒”。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命”能够不懒就不错了,更别说主动帮父母承担家务了。千万不要小看儿童做家务,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做家务可以培养儿童勤劳的习惯,可以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可以培养儿童家庭责任感,可以让儿童对父母的辛苦感同身受。父母和儿童一同做家务,也可以感受亲子间的温暖,增加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古人对于通过做家务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看得非常重的,《弟子规》把对父母呼、命、教、责的应答归为“孝”,可见重视程度。《朱子治家格言》里开篇第一句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古人很看重在生活的细节中来权衡一个人的品性。古人相信没有好的行为习惯就不可能有好的品性。东汉薛勤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清朝刘蓉在《习惯说》中也有类似的话:“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可见,道德品行的养成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做起,然后才能由小而大、由此及彼、由自身而众人、由家而国,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命”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整理衣物、自己穿戴、自己洗漱、自己洗鞋袜,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比如让他(她)负责照顾家里的一盆花等等。这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即教诲。面对父母的教诲,最忌孩子不耐烦,因此以“敬”规约。这个“敬”字我认为用得极好,一字千金。“敬”强调的是一种态度。《弟子规》的用词真是考究。它没有说,父母教,你必须听,因为父母所教也有可能是不对的,“敬”字就说明了不管父母对你所教是对还是不对,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子女须“敬听”,也就是说要恭恭敬敬地听父母说完,然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可表现出不耐烦,当面顶撞,甚至父母呼而不应。对父母的不敬是青少年最容易犯的错误,青少年血气方刚,渴望成长,不想被父母束缚,所以面对父母的“教”常常报以不耐烦、回避甚至顶撞。我们来看几个令人心寒的例子:2011年,一个小男孩因母亲拒绝给其买玩具,而在广场上哭闹,抓母亲头发、掐母亲喉咙,还对前来解围的人大喊“你滚”;2012年,南京街头一名14岁小女孩当街扇打父亲十余个耳光,并拳打脚踢;2017年8月22日,江苏盐城一个12岁的男孩子在饭店内弄坏了物品,要求妈妈替他赔偿,妈妈对其教育一番,他竟然动手掐母亲的脖子打母亲,被人拉开后又连续三次对母亲动手。如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的思维就是:只要个人意愿不被满足,就仿佛全世界都欠他(她)的。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犯了错、或者自己不会的,父母教,可能还能够因为心虚而做到“敬听”,最难的是面对父母的“唠叨”,还能做到“敬听”,这才是真正的孝。《论语·为政》里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行孝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孔子说最难的是给父母以好脸色。的确如此。无论父母对与错,无论父母对你什么态度,任何时候你都能做到和颜悦色吗?很难。“孝”的道理都懂,但是实施起来真的很难,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啊。子女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为,克服“色难”,朝“孝”方向努力。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不孝,父母难道没有责任吗?那些精致利己主义者们难道父母没有参与造就吗?

”就是责备。面对父母的责备一定要“顺承”,顺着父母的气,不当面顶撞。前文已讲,对父母的“教”,应报之以“敬听”。面对父母的责罚,除了敬之外,还应顺承。父母的责或许有对错,罚或许有轻重,真正的孝子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现在的青年,不要说“顺承”,能够敬听就非常了不起了,何况常常顶撞父母,令父母心伤,更有甚者打骂父母,伤害父母。

从“呼-勿缓”、“命-勿懒”、“教-敬听”和“责-顺承”来看, 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勿懒”包含“勿缓”的意思,“顺承”包含“敬”意思,不敬非顺承。因此从整体来看,子女对父母的“孝”表现为:对父母呼、命、教、责的每一种行为,都要做到勿缓勿懒敬听顺承。而其中“敬”是最重要的,近乎孔子说的“色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解读篇|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vd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