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西塘。记得当时路过这家小店,我被一阵宛如天籁的声音吸引住了。定睛一看,一位小姐姐在门口吹奏着埙。其实起初我并不知晓这种乐器,其他几位年轻店员和我们介绍我方才知晓,只是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
我记不清那位小姐姐具体的长相外貌了,但却记得,那日,街边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行人,说话声夹杂着叫卖声,喧闹无比,店内店外更是挤满了人。有人无视地走过,也有人和我一样,被这天籁之音吸引,或三三两两围观观看小姐姐演奏,或三三两两走进店铺。说它是天籁之音,真的一点都不为过,至少对于那时那刻的我而言,再贴切不过。我挤在喧嚣的人群中,皱着眉只顾前行,却突然听到某种音乐,穿透所有一切喧扰,直勾勾地涌入耳朵,涌入心中,不得不说,它很好听,仿佛从很遥远的地方传来,却又仿佛很近,很立体。就像是一缕芬芳沁鼻的清香,或者,一种涌入喉头的幽香,仿佛除了美妙的香气,我再也找不到其他方式来形容。或者,可以说皆用杜子美的几句: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当时的感觉,这句诗形容再为贴切不过了。也许是因为埙的音色与众不同,也许是因为周围嘈杂喧嚣的反衬,总之,那声音太美。小姐姐独自演奏着,面无表情,周围人来人往,人聚人散,似乎都在她脸上看不到丝毫变化与起伏,给人以一种清秀的冷艳之美。仿佛她本身,或者她演奏着埙的这个过程,就如同一缕奇香扑鼻。我又想去另一句诗: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这句诗描写也再为贴切不过了。那种清冷的气质,仿佛是天边仙子才有,能够那样地不食人间烟火,那样地淡然悠远,那样地恬静安然,我只觉得好美。不是因为她的样子,不是因为她的装扮,只纯粹觉得,她吹埙的时候,很美。没有焦躁,没有急切,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与她有关的,只有她吹奏的音乐。
我驻足了一会儿,慢慢踏入店内,一下被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一只只小可爱们深深吸引了。我见几个孩童在店员的辅导下正在学习,店员很年轻,孩童很认真。我甚至有些感动,这样清冷的古文化正这样热烈认真地被年轻的一代热烈认真地传承着。我记录下了这样一张照片,色彩斑斓,明艳活泼,却又整齐有致,井然有序。我甚至觉得,在音乐氛围中,每一枚形态各异的埙,似乎都是有生命的。它被演奏时,是醒着的,未被演奏时,是沉睡着的。
回家后查询了些相关信息: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再次感叹,原来古人如此聪慧,原来古代也能听到天籁之音。相比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现代化嘈杂喧闹的演唱会似乎太过世俗化,也许都是对音乐的一片赤诚,一片赤诚静听,或一片赤诚叫嚣。
不过转而一想,也许,一切都只是我的错觉,小姐姐只是疲累地不想动弹,或者连日的表演已经麻木,店员的热情只是为了赚取金钱,仿若“楚门的世界”。当然这其中无人知晓,而我所感也是我第一时间的感觉,它很美好,纯粹得就像水晶,透明得就像泡沫,美好得就像彩虹,但是易碎易破,转瞬即逝。但是我依然愿意相信它最初美好的面孔。我曾经看完《楚门的世界》后,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凄苦和悲凉,甚至恶心恐惧,也许很多人有不同的解读,但我真的觉得,最好永远不要知道那所谓的真相。有时候,真相只是我们愿意相信的一切,毕竟,没有人能叫醒一个愿意装睡的人。
我写这篇文章时一气呵成,题目本来还带有形容词,写到一半时我便删了,只留下一个字。我觉得,任何华丽地描述都是累赘多余,只一个字,才与我当时美好的感觉相匹配。
如有对中国古建筑摄影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继续欣赏关注我的其他相关文章:
《中国摄影创作基地——无锡荡口古镇》
《草木含烟,眉黛含情——南浔寻梦》
《欸乃桨声,疏桥浅澹——“再见”西塘》
《小桥流水人家,浓浓姑苏情——甪直》
《还你一个未被商业化污染的江南水乡——黎里》
《水墨江南,河埠廊坊》
《静倚朱阑,画楼缥缈》
《Day 101——精致小店》
《Day 94——古宅倒影》
《Day 92——中国风圆形景墙建筑艺术》
《Day 60——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Day 57——大红灯笼迎新春》
《Day 56——西塘夜景》
《Day 55——红绿缀老宅》
《Day 47——红绿老宅》
《Day 46——兽面衔环》
本文图文皆原创,严禁盗图,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点赞关注哦~~
PS:喜欢我文章的朋友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连载《MinnasCamera》及《一图一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