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开卷如开芝麻门(节选)
读书其实只是交友的延长。我们交友,只能以时人为对象,而且朋友的数量毕竟有限。但是靠了书籍,我们可以广交异时和异地的朋友;要说择友,那就更自由了。
一个人的经验当然以亲身得来的最为真切可靠,可是直接的经验毕竟有限。
读书,正是吸收间接的经验。生活至上论者说读书是逃避现实,其实读书是扩大现实,扩大我们的精神世界。就算是我们亲身经验,也不妨多听听别人对相似的经验有什么看法,以资印证。相反地,我认为不读书的人才逃避现实,因为他只生活在一种空间。英国文豪约翰生说:“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能享受或忍受人生。”倒过来说,读书的目的也在加强对人生的享受,如果你得意;或是对人生的忍受,如果你失意。
在知识爆炸的现代,书,是绝对读不完的,如果读书不得其法,则一味多读也并无意义。古人矜博,常说什么“于学无所不窥”,什么“一物不知,君子之耻”。西方在文艺复兴的时代,也多通人。十六世纪末年,培根在伯利勋爵的信中竟说:“天下学问皆吾本分。”
现代学者,谁敢讲这种话呢?学问的专业化与日俱进,书愈出愈多,知识愈积愈厚,所以,愈到后代,愈不容易做学问世界的亚历山大了。
不过,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
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
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的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次,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也比小说稀啊,所以诗最耐读。
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得想清楚,才能写的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得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得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可能"目无作家"。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那当自由的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要一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教好,怎能不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狗屎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
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就算是智慧之书也读不完,何况愈到后代,书的累积也愈大。一个人没有读过的书永远多于读过的书,浅尝之作也一定多于精读之作。莫要说陌生人写的书了,就连自己朋友写的书,也没有办法看完,不是不想看完,而是根本没有时间,何况历代还有那么多好书,早就该看而一直没有看的,正带着责备的眼色等你去看!对许多人来说,永远只有很少的书曾经精读,颇多的书曾经略读,更多的书只是道听途说,而绝大多数的书根本没听说过。
略读的书单独看来似乎没有多大益处,但一加起来就不同了。限于时间和机缘,许许多多的好书只能略加翻阅,不能深交。不过这种点头之交十分重要,因一旦需要深交,你知道该去哪里找他。很多深交都是这么从初交变成的。略读之网撒得愈广愈好。真正会读书的人,一定深谙略读之道,即使面对千百好书,也知道远近缓急之分。要点在于:妄人把略读当成深交,智者才知道那不过是点头浅笑。
有些书不但不宜精读,且亦不必略读,只能备读,例如字典。据说有人读过《大英百科全书》,这简直是一网汲水,除了迂阔之外,不知道还能证明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