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进西安易俗社:参观易俗社百年与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

走进西安易俗社:参观易俗社百年与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

作者: 申威隆I关中拍客 | 来源:发表于2023-02-19 00:18 被阅读0次

    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上,坐落着著名的易俗社剧场。民国元年(1912),李桐轩和孙仁玉成立易俗社,进行秦腔演出和戏曲艺术教育。民国六年(1917),在此购买“宜春园”剧场,改造维修成为易俗社自己的剧场。2006年5月25日,这里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21年9月,西安市易俗社文化街区建成开放。这里以百年易俗社为核心,形成一处秦腔文化展示区,包括易俗大剧院、易俗社剧场、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等,不仅展现了古老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且展现了现代文化街区的时尚气派。

    2021年10月17日下午,我路过西安东大街的时候,前往易俗社文化街区转了一圈儿,免费参观了这里新开放的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参观完两座博物馆,深刻领略了易俗社的百年历史和秦腔的发展过程。

    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位于易俗社剧场西侧的小院里,在曾经的二层办公楼内,分布着不同主题的展厅,包括序篇、历史篇、人物篇、剧本篇、经典传承篇等八个部分。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的事迹,讲述了易俗社的百年风雨历程,以及重要艺术成就和精神传承。

    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为宗旨,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编、导、演和艺术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秦腔艺术团体——易俗社。

    1924年7月14日,鲁迅来到西安讲学,先后三次在易俗社看戏,并且题写“古调独弹”匾额相赠。1932年5月,在副社长耿古澄带领下,易俗社90多人赴全国演出,慰问抗日战争前线的军民。

    1949年5月20日,在西安解放以后,易俗社迎来新的曙光,成为西安市第一个国营戏曲社团。在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指导下,从剧目建设到人才培养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西北局的撤销,以及戏曲社团登记工作的开展,西安市属院团前面都冠以“西安”或者“西安市”字样。从此以后,易俗社正式命名为“西安易俗社”,当年制作的牌匾一直使用到2005年。

    2012年,西安易俗社成立100周年之际,在西安易俗社收到的贺信里写道:百年风雨,百年芳菲,抚今追昔,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创建了易俗社的先贤,也不能忘记一代又一代为秦腔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的艺术家们。

    漫步易俗社百年博物馆,除了回顾易俗社的百年历史,还可以看到这里的著名人物、服装道具和代表性的剧目等。在不同的展厅内,通过不同的展示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许多秦腔的著名剧目,其中,有关《三滴血》的电影、照片、模型、实物资料和多媒体互动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滴血》是易俗社的创始人范紫东的代表作,取材于清代纪昀的《阅微堂笔记》。1919年,易俗社首演《三滴血》。1958年,经过加工整理后,曾两次上京汇报演出,巡回全国各地进行演出,好几位中央领导都观看过此剧。

    1960年,将《三滴血》拍成电影,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以后,《三滴血》连演不衰,不少剧种都曾移植演出过该剧。著名剧作家曹禺曾经称赞《三滴血》是“秦腔之《十五贯》,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

    参观完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从南边的出口处离开以后,便来到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展厅。这里位于易俗社文化街区的中心位置,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博物馆内部分为三层,包括秦腔历史文化展和秦腔艺术展。

    将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向观众展示秦腔的诞生和发展。秦腔也被称为“乱弹”,发祥于陕西和甘肃一带,由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来。在演出的时候,采用梆子击打节奏,所以也被称为“梆子腔”。

    秦腔兴起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兴盛于民国,系中国戏曲的“四大声腔”之一。在秦腔孕育的过程之中,深受周代礼乐、秦汉百戏、唐代梨园乐舞和参军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经过长期交流,融合而成秦腔。目前,在陕西境内,因方言不同,形成东、中、西、南路秦腔:同州梆子、西安乱弹、西府秦腔、汉调桄桄。2006年5月20日,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进西安易俗社:参观易俗社百年与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zc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