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人不是有病,而是最先觉醒。
——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李明
大众对心理学的羞耻感和偏见,让心理学可以成为我们的血肉、思想,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变得强大,能更好地去应对这个世界。
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坚不可摧,但是我相信,它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并掌握用心理学去面对困境的方法。生活中仍然会有很多让我们害怕的东西,但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不对这个世界投降,因为我们能够一边害怕,一边前行。
——黄伟强
稀缺心态,这个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提出,他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领头人,花了大半辈子,研究“穷人和贫穷的本质”。他发现,长期处在匮乏稀缺状态下的人,都会慢慢被环境所改变,逐渐形成一种稀缺心态。
当稀缺心态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这里的稀缺不仅仅是缺钱,也有可能是缺时间、缺爱。
为了进一步了解稀缺心态是如何让穷人变得更穷,阻碍他们变得富有,可以把它带来的后果,总结为以下3点:
a.忽略长期投资(教育、健康和理财)的重要性——管窥效应
所谓的管窥(Tunneling)就是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管子以外的东西是看不见的,这让我们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这个效应导致了很多穷人(收入稀缺)不重视教育,鼓励孩子早早辍学打工。因为教育的回报是长期的,而打工的收益是可以立即看到的。
在选择工作时,拥有稀缺心态的人,更容易忽略一些对长远来讲更好的机会,而只盯着那些短期内收入更高的选择。比如很多人会为了多20%的薪资,而忽略自己的成长。
b.借用——透支未来
拥有稀缺心态的第二个后果就是借用。
c.消耗带宽(能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容量)
稀缺心态最致命的影响,就是引发带宽不足。如果我们把人脑理解成一台电脑,带宽就是它能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容量。
试想一下,一个满脑子都想着怎么凑齐明年学费的穷学生,脑子里的可用带宽一定会比一个富裕的学生少。一个人饥饿(食物稀缺)的时候,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的,脑子里只会想着快去找东西吃。报告还没做完,但明天就是截止日期(时间稀缺),这也会让人没法尽兴地聚会玩耍。
稀缺就像是一个有Bug的程序,在脑子里不断运转,并消耗着我们的脑容量。
这也是为什么缺爱(感情稀缺)的女生更容易找“渣男”,因为稀缺使她带宽不足,没有脑容量去判断这个男生的其他方面,只要感觉到这个男生对她不错,就在一起了。所谓被爱蒙蔽了双眼,也就是这个道理。
缺乏资源(人脉稀缺)的人,会更相信攀附关系和阿谀奉承的意义,喜欢到处炫耀自己认识哪位牛人,而忽略了长远而言提升自身价值才是获得资源最好的办法。
如何摆脱“稀缺心态”
不要管理自己的时间,而是要管理自己的精力。
a.节约带宽
生活中需要做决定的事都会消耗带宽,而减少生活中要做决定的琐事,能帮助我们把带宽留给更加有价值的事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日理万机的企业家和领导者,都会严格遵循自己的时间表,每天在固定时间,做相同的事情(例如回复邮件、健身和开会)。
还有为什么他们只会穿那几套衣服(像扎克伯格和乔布斯)。因为把这些琐事都人为地先安排好,在那一刻就不需要自己去做选择,可以减少带宽的负担。
像工作日的午餐,我就只会去少数固定的几家餐馆,这样可以避免一到中午就耗费脑力,痛苦地去思考吃什么。
这些日常琐碎的选择,对于我们摆脱稀缺心态,实现财务自由或者时间自由,一点帮助都没有。
所以不要管理自己的时间,而是要管理自己的精力。时间再多,没有足够的带宽,还是只能拿来消遣和发呆。
b.不要透支
无论你的月收入是多少,都要拿出一部分来作为储蓄(可以不放银行,放个余额宝什么的,但高风险的投资一定要避免)。这些钱可能不能让你发财,但是它能在关键时候保证你不会陷入稀缺状态。
不要透支未来,尽量避免借钱买东西,太多即将到期的账单,会给你的带宽带来负担。个人跟企业不一样,企业借贷是为了提升效率,赚更多的钱。而个人借钱,大部分就花掉了。
对于时间也是同样的做法,虽然时间不能存起来,但也要为每周、每月留出一些空白的时间,不要把每天都排得太满。
除了要想办法提升工作效率之外,做事情分清楚优先级也很重要。如果突然间遇到一些需要急于处理的事务,就不至于要“借用”未来的时间。
c.每天多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设置提醒
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天做得最多的,都是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那么恭喜你正在往对的方向前进。反之,如果你每天都跟救火队员似的,只在做一些紧急的事情,你已经掉入稀缺的陷阱里面了。
这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些提醒,比如减肥和学英语,有钱的话可以请个私教或者老师,没钱的话就加入一个社区或社群。每月储蓄可以把银行卡设置成自动划款,把忽视变成默许。
很多人“穷”并不是因为不努力,而忙忙碌碌也并不是因为没能力。只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就像一个隐形的枷锁,锁住了他们,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最终都很难跨越自己的阶层,实现财富自由。而这个隐形的枷锁,就是稀缺心态。
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没钱就是因为他不努力,他活该。也不要天真地希望,社会会变得完全公平,让所有人都拥有一样的资源,那将会是一个停滞的社会。
天生就在一个稀缺环境中成长的人是不幸的,但简单地给予他们更多钱和机会也不可行。就如穆来纳森教授曾说过,我们需要把稀缺心理中,所体现的专注力和带宽问题等根本性见解囊括进来。
祝大家都能打破自己的稀缺心态。
by(安装)
社会心理学家谢洛姆·施瓦茨(Shalom H. Schwartz)和同事在研究中发现两种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
一种人倾向于穷尽所有可能的选项,只为从中挑选出那个唯一的最好的选择,他将这类人命名为“最佳选择者”(Maximizer);而另一种人,只要找到差不多的那个选择就完成了,满足了,他们叫作“知足者”(Satisfier)。
最佳选择者要花较长时间去选择,而且做出的选择看起来要比那些知足常乐者很快做出的选择好得多。然而悲催的是,他们反而会对自己的选择不甚满意。
更悲催的是,总体而言,与知足者相比,最佳选择者过得更不幸福,心态更悲观,生活满意度更低,并且更容易抑郁、后悔和自责。
大量心理学研究已证实,完美主义心态导致抑郁和焦虑,降低生活质量。这种消极影响如此严重,以至于完美主义已作为抑郁症状的一部分,并成为造成抑郁自杀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
vh
了解心理学是认清自己的第一步,这是一本有关个人心灵成长和心理认知的书。文中最开始的"稀缺"概念和"知足者"理论很触动我,摘的每句话都有内心的投影和认证。
推荐《反脆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