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问题好像谁都能发表一些看法,比如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
教育和医疗,都涉及切身利益,只要是中国人,都免不了要和这兄弟俩打交道,一个关系到能走多远,一个关系到能活多久。
既然和切身利益相关,就有了发表些看法、表达些意见的欲望。随着欲望越来越强烈,总要说些什么。
开放式的教育需要实现家校一体、合力育人,少不了老师和家长的互动。但是有些互动是愉快的,有些就是特别不愉快的。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毕竟众口难调。
现在这个年代的孩子们,生活富足,口味多样,从小就有多元化的选择,个性十足。与此相比,教育就显得千篇一律,单调乏味。很多需求满足不了。
比如说班级座位,教室里的黄金位置就那么几处,资源极度匮乏,需求极其旺盛,这班主任怎么排,按照什么标准排,就成了一门大学问。师德水平较高的,会仔细研究其中的门道,既能雨露均沾,又能大家认可。如果师德水平不咋滴的,还会搞些小动作、黑操作。
再比如说教学安排,要不要对成绩排名,要不要采用某种教法,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我还听说有家长因为分快慢班的事和学校打官司的。
说到底,教育里存在的这些乱像有至少两个原因包含在内。一个是贪婪,一个是业余。
贪婪是因为以前穷怕了,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匮乏心态,像一只无限延伸的手,想把更多的资源抢过来。业余就是不专业。因为不专业就难以获得信任,因为信任缺失,很多外行人士也可以参与意见,发表看法。
英国的BBC曾经做过一期节目,邀请上海某中学的老师到英国的学校做实验。看看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否能够改善当地的基础教育。
那期节目对我触动最大的,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家庭对子女成长的态度,对学校的信任态度。那些对选择的尊重,对个性的宽容需要几代人的文明积淀。
虽然最终中国实验班以一定的分数优势战胜了英国本土班,但是将中国的基础教育方式引入英国的方案还是被否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