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营销创意
VA | 浅谈《流浪地球》与豆瓣的爱恨情仇

VA | 浅谈《流浪地球》与豆瓣的爱恨情仇

作者: ViralAccess | 来源:发表于2019-02-15 17:14 被阅读0次

    “小破球”的评分风波

    春假归来一周,恭祝各位新的一年开工大吉。

    要说春节假期间讨论得最热火朝天的话题,当数《流浪地球》:

    短短9天票房突破30亿,被众人冠之以“中国科幻拓荒之作”等响亮名号。

    豆瓣评分以8.4起步。

    笔者为表对国产电影的支持以及紧跟社会舆论的潮流,也看了这部电影。

    首先,这部电影的确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让观众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一个质的飞跃。

    从故事格局来说,比起以往千篇一律的狭隘题材,《流浪地球》提高了不止一个层次(虽然主要还是围绕家国情怀)。

    特效层面,即使不能与当今好莱坞电影的水平相并论,比起以前也算是巨大的进步,没有特别的五毛感。

    毕竟科幻电影特效如果做得不过关,很容易会出现塑料一样的掉价感和土气。

    然而,当周围的观众都沉浸在拯救地球的激昂氛围、为亲情和激动人心的画面红着眼眶心胸澎湃的时候,笔者却在一旁为中国影视剧本的普遍短板扶额叹息——

    不管情绪渲染得有多到位,不管电影特效有多震撼,光是人物刻画不够深入、叙事逻辑不够清晰,这两大硬伤就足以成就优势中的显眼败笔。

    外国友人也慕名前来观看这部电影,似乎也出现了相似的看法:

    人物刻画得不够深入,角色就少了血肉;不仅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且无法产生情感、精神上高层次的连接,从而失去共鸣。

    就像如果有人来问笔者:

    你看完流浪地球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哇?

    笔者只能幽幽念出那四句不押韵的标语: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其实,电影的灵魂无非两种:一是人性;二是情。

    在《流浪地球》这种谈人性不足、谈人情过浅的情况之下,若要笔者在豆瓣上打分,笔者个人会给个三星半吧。

    而数日后,一则关于用户集体在各大应用商店给豆瓣打一星的消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豆瓣:文(zhuang)艺(bi)之(sheng)地(di)

    说起豆瓣,封它为元老级社交软件也不为过。

    作为一款典型的UGC社交平台,从一开始与猫扑、天涯、贴吧等齐名为中国社交界一方霸主,到现在只有它仍然屹立不倒,的确也是个值得研究的APP。

    它就像个KOL平台,具备了一切KOL的条件:

    有长时间的经验(时间长)、有专业知识(用户素质高)、且有影响力(用的人多)。

    尤其是豆瓣电影评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算得上是个权威的标准。

    大家看电影前几乎都会习惯性翻一下豆瓣评分,或是去看豆瓣推荐,就像我们追随KOL的推荐一样。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会以豆瓣电影的评分马首是瞻?

    下文略分析一下豆瓣的属性。

    用户人群

    创立于2005年的豆瓣,是多少80和90后们夜里的一盏温暖明灯。

    他们热爱生活,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自己喜爱的图书、影视作品和音乐佳作。

    他们活跃大胆、崇尚自由,独具慧眼而富有见识。他们在这个地方留下了宝贵的足迹,在这片自由天地建立起了独特的文艺小清新文化。

    在那个精神贫瘠的年代,豆瓣可以说是统领着当代的主流文化,是最早的网红发源地。

    它被定位为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似乎也格外喜欢沿用文艺小清新风格。

    他们为了体现自己对文化的追求,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并且为之评分,喜欢给自己贴上标签。

    豆瓣用户的男女比例均衡,男性略多。用户年龄分布也相当广泛,如今有00后、90后、80后,甚至还包括一些70后——

    我妈看电影也会给我提一句,“这部电影豆瓣评分X点X的哦”。

    城市分布也能体现出用户的质量。超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用户相加占比高达66.13%,二线城市比例也高于三线城市。

    一方面是集中于大城市的用户普遍知识素养较高。另一方面,大都市的生活压力迫使他们更希望找到精神寄托。

    因此,大学生、白领群体更易找到同为“文艺青年”的归属感,一个精神可以歇息的角落。

    换句话来讲,如果知乎代表“人际、专业、学习”,那么豆瓣就是“图书、影视、音乐”。

    社区文化不一样,用户针对不同的需求,就会在不同的地方寻求答案和心理慰藉。

    通俗点说,豆瓣就是来装文艺逼的地方。

    社区氛围

    如今的豆瓣改变颇大,逐渐在时代特性进化的洪流中失去了主宰地位。

    在小组里约炮聊骚的“伪文青”越来越多:

    “读书人的事,哪里叫约炮?那叫学英语。”

    但用户黏性高、基数大、名声响、高质量影评等几大优势仍是它的本钱。

    豆瓣本质上还是一个互相交流经验的平台。一系列影响影评质量的微小随机因素变多,影评质量这个随机变量最终服从正态分布,因此一切意见在这里都显得更加客观而富有公信力。

    尤其是豆瓣电影评分。

    这些评分并不来自于那些囿于自己身份的专业人士,而是真真实实存在于我们每天生活当中的平凡人。

    而且相比起单向性的评分,豆瓣不止给用户提供参考,自己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以往获高分的作品,过几年分数有所下降,说明用户的整体变化也在悄悄改变着豆瓣的主流价值观。

    这一种运作模式,使得豆瓣的评分机制循环更加完善。

    笔者依稀记得,以前的一些高质量影评有理有据,至情至性,还能让人生出“看一次影评胜看十次电影”之感(节选):

    而如今,影评质量已不如从前,以口水式的赞美和批评居多:

    不得不说,还是让人有点沮丧的。但即使如此,豆瓣评分的地位仍旧难以撼动。

    自由之地的商业之争

    随着豆瓣电影的评分越来越权威,这片自由之地也逐渐沦为商业竞争的战场。

    商业竞争在豆瓣也不是罕见的事情了。但是《流浪地球》已经上升到一个爱国层次,一切事情自然都会被无限放大。

    一星事情的最初,是因为豆瓣上出现了一批“水军”,以一星评价洗刷了《流浪地球》的影评区。

    电影评分也从8.4下降到了7.9。

    各种买水军抹黑竞争对手、在对方作品的影评区打差评拉低评分并不是新鲜手段——

    有部分网友称,某账号在打四星后获得高赞,突然又改成一星,获得的点赞却没有清零。

    有人认为这些账号是收钱办事。但先不论有没有收钱,造成影响是一定的。

    想想,一些不知情的用户,一打开页面看到的是得到了这么多支持的一星评论,第一印象很轻易就被改变。

    于是为表抵制,用户纷纷涌入各大应用商店给豆瓣APP打一星评分。

    并不说评低星的都是水军,因为电影确有其缺点,也不可概论为“不爱国人士”(如笔者虽然没打五星,但十分爱国)。

    但那些揣着什么“爆米花不好吃”、“电影院太冷”等差评原因的人说不是水军谁都不信。

    此外,水军问题出现已久,但豆瓣好像也没有摆出一点要管制的想法,任由他们蹦跶。

    而且豆瓣产品逻辑本来就有奇怪的缺陷:受尽好评的电影底下,一星差评总会被置顶影评区。

    这次的事件就有网友质疑,《流浪地球》打一星的比例仅有2.2%,但在热门短评和影评里,一星的评论却长期霸占顶端,指责豆瓣的推荐机制有问题。

    就像在豆瓣电影的《流浪星球》底下,我们可以看到两极化的评论:

    一方在高举赞美我国首部国产科幻大片的旗帜,而另一方则高喊“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某个一星评论被顶到首位,收割了几万个赞。

    公平来说,电影影评本就是主观评价,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程度等都会导致不一样的观影侧重点。

    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观影这一点上,任何人都做不到绝对的客观。

    当然收钱改星和水军不纳入讨论范围。

    那豆瓣到底知不知道呢?到底有没有插手呢?

    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到昨天,豆瓣才慢悠悠站出来回应。

    但也能理解豆瓣的态度。毕竟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就是钱。

    冲突越激烈,话题越热,就是他们最想看到的。

    但如果豆瓣玩过火,自我作死,把自己唯一的王牌——公信力硬生生败坏掉的话,那就只能自食其果。

    而这个后果对豆瓣来说是毁灭性的。

    浅谈到此为止。最后,祝国产科幻电影越来越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VA | 浅谈《流浪地球》与豆瓣的爱恨情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em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