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身上有问题的时候,常常自己是不自知的,而这些问题有时在他人的眼中却看得清清楚楚。只是有些人看到会一笑而过,当作看不见,而有些人会说出来,尤其是身边亲近的人会给出建议,有时还会迫切地希望你改正。
但是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发现自己身上有些问题并不会因为别人说了多少遍就能改正的,或许它们也不是问题,而是一些特点或者说是一个人面对生活长期形成的习惯和方式。
就如有些人喜欢喝酒,有些人爱抽烟,有些人偏向多思多虑,有些人贪吃,有些人做事情拖拉,有些人爱购物,有些人特别爱干净,有些人喜欢懒散邋遢,这些特点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而是人们在不同阶段的一些生活习惯。
似乎在这些熟悉的行为习惯里,人们能感受到自己,感受到与生活的互动,只是当人有了评判的标准,就会去分别,评论,甚至总是想要去改变别人。
实际上,在生活中体会到:当一个人自己真正看见了自己的样子,发自内心不再需要紧抓这些习惯不放松的时候,才可能会真正去告别这些习惯。
比如我自己,从小到大一直都有丢三落四的习惯,经常不是在丢东西,就是在寻找东西的路上。身边的人时常会提醒我或者担心我落东西,还会给出各种建议帮助我保管好物品,但是我自己依然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习惯。
直到今年年初出去学习,住宿时丢失了房卡,在这一件事情上,找到了根源在于自己的身心总是处于分离的状态,突然意识到问题之所在后,就下定决心要改变,开始练习做事情时尽量让自己处静,身心合一。如此,确实减少了丢三落四的事件。
所以在生活中,对待自己和别人身上所谓的问题,有时候真的不必太着急,很多改变没有发生,主要还是因为改变的时机没有到。
在时机未到的时候,与其绞尽脑汁,用尽方法,强力去为,去改变,不妨学着静静地去允许,经历,积累和等待。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曲折的时候,却会让人有深刻的体会。
就如《道德经》中说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人要么自己主动去修自己身上的棱角,锐利的地方,要么在道的安排下,磨平自己的脾气,自我尖锐的部分。到最后,和光同尘,顺应大道。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通常来自总想去改变别人,或者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
当从《道德经》的角度去看待世间万物时,不论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不论它们是否会改变,都会淡然很多。
明白一切都有道的安排,明白人人都有他的道,有他的运行方式,看到自己是渺小的,如果执意越位去代替道做道该做的事情时,最后很少不会伤到自己。有了这样的思维,内心便有了平静。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23915/ad2d62bebc464277.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