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期东北农村,没有学前教育这么一说,八岁以前的娃儿就是在屯里屯外玩耍,尤其是一开春儿,娃儿们都像出笼的小鸟一样,早晨吃过饭后就成帮成伙的一起玩耍疯闹。那时候由于刚刚计划生育,家家的娃儿还都不少。每家每户也很穷。可以说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各个卫生都很差,尤其是小蛋子们。头发挺老长都赶毡了,小脸儿山的跟麻土豆似的。有的甚至鼻涕拉瞎的。小手儿手背儿都是长满了皴,手心还挺细发。小闺女儿最大不同就是小辫儿让妈妈给梳的光溜点,小辫上扎两个不一样色绸子蝴蝶结,山脸蛋的也不太多。有的比较爱浪的丫头她妈,会给唄喽上点个大红点。
那时候东北农村电视机几乎没有,应该是86年以后村屯才开始陆续有电视,刚开始都是村里乡里干点事儿的家庭能有,或者靠手艺吃饭的电工、司机、木匠家先有的,一个屯子也没几台,电视没几个不要紧,那时候电视也没啥节目。
有电视的人家在掌灯以后打开,电视一开这家的炕上地下全是坐着的人,甚至有电视连续剧一播,几乎天天都要预约,炕上算是雅座,通常坐着的是妇女老人,炕沿边坐着的都是屯里的青壮年老爷们儿,地下坐着的一般都是附近的娃儿。
自从看了射雕英雄传、霍元甲以后,在伙伴们中就开始流行郭靖射大雕的弓箭,丘处机的宝剑和不知道哪个大侠用的大刀。做一副弓箭比较省事,一根扫把偷下来竹棍找来一根线绳,两头系好拉紧,配上几根将杆儿棍儿(高粱穗子那一节),身后一背。伙伴们或者找块似像非像的木板儿,央求父亲或者大一点哥哥帮助打磨设计一番,自己觉得是啥就是啥了。身背弓箭的大侠后边在跟几个提刀佩剑的伙伴,走出家门,在路上看到若有不服的伙伴,弓箭大侠手一挥,提刀佩剑的兄弟就冲了上去开壳,吼哈打做一团,通常都是以多胜少,打的对方鼻青脸肿哭叽尿嚎跑了。但轻易不会欺负女娃子。打赢后更是洋洋得意,通常会收编几个小伙伴。打败的一般两种选择:回家告诉爸妈,爸妈很少顶烟找上门的,大多会告诉以后躲着点他们就是了,背后大人在一起唠嗑会把挨打的委屈告诉对方的父母,对方也只不过是臭骂孩子一顿而已。根本没有碰一点就上医院,或者报警这一说。遇到尿性的小子会把挨欺负的事告诉身边的伙伴或者哥哥姐姐帮他报仇,惹事的几个臭小子见事不妙会溜之大吉,一段时间之内绕着人家走,生怕挨揍。
那时候的娃子每天身上都是土嚯嚯的,每天一个孩子不吃二两土那都不是农村的娃,不管春天黄呼呼的沙尘暴还是夏天没腿弯大泥巴,咋滴都挡不住这群娃在屯里屯外的身影,沙尘暴对面看不到人爸妈说别把你刮丢的话语都无法阻止他们。
春天几个娃一起躺在朝阳坡的沟沟边上,闭上小眼睛,阳光透过小眼皮儿,在他们的眼前五彩斑斓的光晕,他们好像走进另一个世界,温暖的阳光晒着他们可爱的小脸蛋儿,晒着沾满尘土的身上,晒热乎舒服了就翻过身子去抠草里刚刚冒芽子的婆婆丁,抠很深深很找里面的根,用埋汰吧唧的小手使劲儿捏着捋几下,放到嘴里咀嚼着,虽然有点牙碜有点苦,但还是愿意品味着春天的味道。
除了抠婆婆丁根,更多的是找寻藏在枯草里的活物,蚂蚁一群一群的,总觉得他们是那么的合群,分工明确,爬来爬去,有时候一蹲一看就是半个小时,弄块干粮放到附近,一大群蚂蚁会迅速搬走。那时候说不清为什么喜欢,也许也就是羡慕他们那种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吧。有时候也会发现屎壳郎,看他们搬运粪球子,调皮捣蛋的孩子会强行把滚好的粪蛋换个地方,这小玩意儿会马上跑回去重新滚回来,来来回回直到滚回家中。
这就是一群70尾巴80头的农村娃儿的童年,时光一去永不返,留下的只是碎片式的点滴回忆,虽然点滴但确永远温暖着他们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