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羽轩
这几天没有更新,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花精力做。
期间转换职业跑道去面试,在收到的offer中,深思熟虑选其一。
很重要的理由之一:如果一件事情从战略上看,你的工作可以让你每天都产生复利,就非常值得做。
-1-
笔试题很有趣,全方位地考察你最近关注领域,诸如:
你最近读的三本书是什么?(我列了最近读过的6本书,跟职位相关并向外延展)
最近关注的热门影视剧和综艺是什么。(我写了奇葩说)
设定了一个情景,写出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我写了3个真·不同的方案)
设定了一个定位,给出5种专业话题内容和标题(我写了8个)
……
有专业背景和相关资质证书、实践经验,然后笔试答得让总监非常满意,面试聊了快1.5小时,更多的聊的是专业内相关的看法见解,其中关于观点、个人定位的问题聊了很久,获益匪浅。
原本我以为会分到另一领域,面试官看似随意问了我对一些关于该细分领域的观点,或许这部分让他觉得很有搞头吧……
复试过后,HR过来谈的时候,作为一枚原HR届的老司机,深知套路,我还是虔诚的表达了接纳——因为我早已设定了标准底线,而我的目的已经达到。
总归,从此正式跨行跨职业的跨入心理教育行业,并且将专注细分领域作为职业。
30岁后,连续两次做这么大的调整,我也是够狠。谁让我前面掉坑。
-2-
回过头来进行复盘。
如果一件事情有了不错的结果,那么过往我一定有些什么事情做对了。
而复盘则是让你真正成长的方式。
我没有放弃在专业上的精进,至今我仍然能够知道主流的业内资讯在谈论什么。
我没有跟时代脱节,敏锐的了解当下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接受知识方式。
我没有放弃广泛阅读,不仅是专业也涉及其他相关领域,让思维更活跃。
我的文笔和表达能力,在日积月累中获得锻炼,关键时刻能够派上用场。
最重要的,我现在做事情会先开始思考,也学会了事后反思。
我承认其实思考这方面我很弱,我是这两年才开始思考大方向和战略上的事情,每年完成1-2项。因为多了我也完不成,我从来不会高估我的完成率……
如果我年轻的时候能够从全局和战略上更深刻的思考,目的和方向更清晰,我想今日我会少走一些弯路。
但当我开始做每件事情都去思考他的Why-How-What的时候,我发现我做的每件事情几乎都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
当我开始做事后就反省、复盘的时候,我发现我总会从中获得更多的东西,以及那些我不曾在意的、忽略的点。
于是,我就会不断地更新我的思维和行动,一点点努力接近真实世界。
永澄老师曾说过两句话:
最可怕的是不知道怎么就成功了。
更可怕的是,根据结果往前推导出你以为的成功。
我总是用这两句来提醒自己不要掉坑,毕竟我还未成功。
-3-
之前以为,只要我努力学习就好了,总会有出息。
于是每天看看周围的人都在干什么,而我起码会读书写笔记做总结,沾沾自喜又自嗨。可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是我,并没有任何长进。
你读的书都哪儿去了?提升思维了吗?应用到生活了么?改变行动了么?
这种想当然的天上掉馅饼姿态,真是蠢爆了!
后来我知道,我这叫做:低水平的勤奋。
我就问你,疼不疼。
-4-
在上海两年,压力伴随着机遇。让我改变最大的不是学习,是思维。
30岁以前怎么谈学习都不为过,30岁以后还在谈学习就是愚蠢。
30岁后,该谈的是产出,所谓的作品声音。
30岁后,该有标签——至少让别人知道你是谁,在哪个领域有专长。
我们不能什么都想要——时间利用效率不高的普通人没有这个精力。
在一片浩瀚的海洋中,找一个擅长的领域,精细打磨做那颗璀璨的珍珠。
平均使力,没有专精目标,打哪个拳头都不疼——没有作品声音。
若不能在一片领域深耕,最后你只能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沙砾。
30岁前,好好想一想以后要给自己贴什么标签,努力学习积累这个领域的知识。
30岁后,把那个标签扎扎实实的贴在胸口前。
自打脸,自有声。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