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读了苏轼的一首词,如果不读根本不会启动脑袋中被尘封的记忆,因为小时候语文课上学过这首小词。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以上是这首诗,我不能完全背下来。这次读这首诗,竟然有种了彻了悟。
念无与为乐者,这不是说我们下班了在单位值班时,没有人跟我们玩耍了。当然诗里是苏轼看到“月色入户”,心中有美景愿找人分享。我们也一样,我们开心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尤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心会成倍的扩胀。“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下班了如果没有人一起玩耍,就找个伙伴。“相与步于中庭”是说诗人和小伙伴一起在院子里散步,这不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在院子里一圈一圈的遛弯吗?先定个小目标,溜个一万步!
突然明白在生活中的某时某刻,当一轮圆月当空挂,明亮的月光洒满一地,交错的斑驳的树影,像倒映在水中的一样,随风摇曳。这不就是庭下如积水空明吗?。那树影花影,像水中的海藻、青荇一样交错着,晃动着,纠缠着。每遇此情此景,总是想不起来在那见过,原来他曾在每一个如此这般的擦身而过的日子里面,原来就在自己儿时的记忆力深矿里面。只有苏轼,平实又简单的三言两语将这样的情景描述的形象生动又直达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