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9-14

2022-09-14

作者: 锋华雪月 | 来源:发表于2022-09-14 13:14 被阅读0次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认为,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最主要和最本质的活动,在教学中,应该始终将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

    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落实思维训练,突出发展学生的智能,发挥思维活动的效能,教师应该怎样做?本文根据思维结构模型,为教师提供了六点建议。

    本文共3846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灵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成分都是思维,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自始至终要将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

    正确地认识思维结构,是抓好中小学生智力训练,促进教学改革的基础。我们将思维结构描述为下图:

    思维结构模型

    有人评价它是一个“三棱”思维结构,实际上我们强调思维乃至智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的结构。

    思维,主要由六种成分组成。

    第一,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思维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

    第三,思维的材料,从内容上说,主要是语言、数、形;从形式上说,可以分为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

    第四,思维心理结构中的“顶点”是一个监控成分。

    第五,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第六,思维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或认知活动。教学是一个智育的过程而不是“知育”的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与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既要重知也要重智。

    教师在启迪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智能训练,帮助他们形成智力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智育”,训练学生的思维,需要遵循以下六大要点: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制定课堂教学规划

    思维的“三棱结构”模型认为,思维是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在感性反映形式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以自觉的定向、能动的预见未来、做出计划、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变革社会、调节自己为前提。

    所以,目的性是思维的根本特点,它反应了思维活动的自觉性、有意性、方向性和能动性,并构成思维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促进发展的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中,目标教学出现了两种趋向:

    一种是机械地出示目标教学,直接把教师备课时确定的目标告诉学生;另一种是,错误地理解教学的生成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学目标完全由学生自主确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仅是一节课,而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

    第一,要根据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制定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监控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第二,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产生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教学中尽量产生高认知问题,以便学生积极思维。

    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注重各种方法教育

    思维的过程是思维的“三棱结构”模型的第二个成分,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注重各种方法教育。

    思维的“三棱结构”模型为在教学中突出知识形成过程特别是认知过程,以及加强方法教育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重视概念、规律、理论等的形成过程。

    如对概念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一概念,如何引入这一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概念如何在规律中体现,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如何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等。

    如果在讲述一个规律和概念的时候,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匆忙记住规律和概念,就让他开始做题。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途径,他的能力是无法提高的。

    在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训练思维品质,才能形成能力。

    第二,让学生掌握建立概念、探究规律、形成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教学,不仅要重视观察方法、实验方法以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类等抽象思维方法;而且要重视表象转换、图形推理、空间认知、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方法和发散思维、类比思维、臻美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头脑风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方法。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研究,在整个阶段的学科教学中到底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学科方法,这个研究的过程即是让教师对学科教学的本质、思想和方法加深认知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

    第三,重视探究教学。

    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得学科知识、领悟学科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科能力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订计划、收集数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高认知问题才有探究的价值,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思维是衡量探究效果的重要指标。

    重视联系已有经验,体现认知建构思想

    思维材料是“三棱结构”模型的第三个成分,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想材料。

    同时,思维结构是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的统一,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

    思维的动态性和思维材料的思想,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首先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关于认知建构的基本思想: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教师应采用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来展示有关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和过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我们的教材中教“春夏秋冬”这个知识点,是否应该放在一起教?如果在夏天教冬天的内容,学生能够有效地联系生活的经验吗?虽然学生经历过四季,但他并没有经历学习和思考。

    严格意义上说,学生最好的状态是在上一节新课的时候能够回忆起之前所学过的知识。

    如何能让学生充分联想起过去所学的知识?

    课前的复习比预习更重要,课前学生应该思考过去学的知识。而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不断地将过去所教的知识和这堂课所教的知识联系起来。

    比如,语文课上,教师讲“比喻”,就要考虑到这堂课所讲的“比喻”与之前所讲的“比喻”有什么区别,是否是在过去所教的“比喻”知识点基础上的引申与升华,如果和之前所教的知识点没有区别,就可以让学生去回顾之前学的知识,而不必重复教学。

    激发非智力因素,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能力活动有关的一切非智力(非认知)、非能力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因素、意志因素、个体意识倾向性、气质和性格,是思维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

    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该作为一种目标,不仅包括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应包括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愉快教学法”,旨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讲究教学方法,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产生愉快感,师生情感交融,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喜悦,是愉快教学法的本质表现。

    心理研究所所长卢家楣教授提出了“情感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充分重视和有效调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再例如动机因素,它对一个人的学习特别重要,动机即是兴趣,如果学生学习没有内在的动机,那高中之前的学习有什么价值呢?

    几乎所有的西方学校都将动机当做教育的第一目标,最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对来到学校感兴趣。

    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存在不少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事情,比如把一些本该在小学教的内容在幼儿阶段就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厌学。

    而在西方国家,小学低年龄段是一个过渡期,孩子并没有过多地被限制,这对保护孩子的动机有很大好处。

    监控课堂教学,注重师生反思

    思维心理结构的“顶点”是思维的监控,即自我意识在思维过程中的表现,指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将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不断进行自我监控,其中包括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论,也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思维

    根据思维型结构模型,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具有良好的思维环境。情境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概括起来有四条:

    以“情”为纽带,以情育人。强调利用学生的情感,使其成为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量。

    以“思”为核心,以智育人。强调教学应始终以学生思维发展为重点,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并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最高境界。

    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美”为境界,以美育人。强调将“美”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情境创设实质上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教师只要抓住思维这个核心,也就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教师应当营造创造型的课堂教学情境,要创设鼓励学生质疑的课堂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是重要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应持积极的态度。

    其次,应尽量提高认知问题。即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

    教师只有创设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思维。同时,互动包括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和思维互动,情感互动是基础,行为互动是表现,思维互动才是核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9-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ok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