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时代,人类建起了越来越庞大的帝国,他们所产生的数据量是之前采集时代无法比拟的,而且需要把建立起来维持稳定的法律、习俗、程序、礼仪也需要保留下来传承给下一代,这样国家才得以稳定维持下去。

在先前的几百万年间,人类只有一个地方可以记录信息:大脑。
# 记忆过载
但是对于整个帝国这么大的数据量来说,人类的大脑就不是个很好的储存设备,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大脑的容量有限。
第二,人类总难免一死,而大脑也随之死亡。所以,任何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多半在一个世纪内就会消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人类的大脑经过演化,只习惯储存和处理特定类型的信息。
人类大脑的限制大大局限了人类合作的规模和程度,所以啊,就算在农业革命后的数千年间,人类的社会网络还是相对规模较小,也相对简单。
# “文字”出现
最早克服这个难题的是远古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人。
在公元前3500年,一些不知名的苏美尔天才发明了一套系统,可以在人脑之外储存和处理信息,专为处理大量数字数据所量身打造。苏美尔人所发明的这套数字处理系统正是“书写文字”。
苏美尔文字系统结合了两种类型的符号,刻印在黏土泥板上。第一种符号代表的是数字,另一类型的符号则代表人、动物、商品、领土、日期等等。
结合这两种符号,苏美尔人能够记下的数据量就能够远胜于任何大脑的容量。
到了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文字系统逐渐加入越来越多的符号,成为能够完整表意的文字,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楔形文字”。
这些新型文字能够让人类发展出各种形式以及新的用途,他们开始用它来写诗、编史、耍浪漫、演戏剧、提预言,甚至是记食谱。
# “挖掘”数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事情通过文字记载,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面对越来越庞杂的数据该如何快速找到想要的数据呢?
光是把记录压印在泥板上,并没办法让数据处理有效率、准确和方便。我们还需要有组织工具、快速的复制工具、快速准确的检索工具等等。
对于苏美尔、古埃及、古中国和印加帝国来说,它们历史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也得益于这些文化都发展出了良好的技术,能够将文字记录予以归档、编目和检索,另外还投入资本培养人才来负责抄写、数据管理和会计事务。
到了9世纪,人类发明了另一种部分表意的文字,让储存和处理数字数据的效率一日千里,成为重要的里程碑。这种文字就是由10个符号组成,代表从0到9的“阿拉伯数字”。
虽然这整套系统仍然只是种部分表意的文字符号,但已然成为全世界的一大重要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