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69280/a5ed3ad9e37e55da.jpg)
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名著和名家作品,觉得那样才有内涵。
过去,曾有种风潮是以为小说是西方的好,所以,那个时候,也囫囵吞枣地看了一大堆只要是被推荐的西方名著,都要买回来阅读。
读着读着,发现不是所有的西方名著都能看懂,也不是所有的西方名著都有吸引人阅读的能力。
虽然,西方的作品,我看的不是很多,尤其是俄国作品,阻挡阅读的原因之一便是那长长的人名。这些名字长而且相近,加上翻译上也有些晦涩难懂,就更加让人没有阅读下去的动力了。
我是觉得自己并没从西方翻译小说中获得中太多的阅读好处的,年少时读不进去,如今拿来再翻,还是觉得有障碍。
现在想起来,外国的作品能让我有动力阅读下来的,现在也记得住的,只有《福尔摩斯探案集》、《基督山伯爵》……这寥寥可数的几本了。
反观,倒是我国的各类古典小说,近代名家的散文之类能吸引我一读再读,一些对名著的解读批注作品也很有趣,至于关于食物和植物的见闻,更是让人爱不释卷。而现在人到中年,觉得看些穿越、重生之类的爽文也不错。
为了能认真看完一本书,从一月开始的时候抄书,现在已经坚持了好几个月了,在这些日子月,想法还是有一些的。
刚开始抄书的时候,有朋友说:“如果是要想通过抄书记住精美句子就省了吧,还说,我们的脑袋是用来思考,而不是仅仅记忆的。”
我倒不是反驳这句话,而是,我抄书的初衷根本就不是为了记什么好词好句,我只是想自己能静下心来,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地认真读完一本书而已。
也有朋友劝我抄《道德经》,这样得到的益处会更多。我倒不是认为抄《道德经》得不到更多益处,只是,我抄书是因为总是静不下心来看书,我抄书,不专为某一本而来,我只是想能认真读完一本书而已。
日常的每天都是围着工作、老人和孩子转,生活过得压抑、呆板而无趣,看些轻松的文字打发下时间,喜欢的提起笔抄个一两页,然后从中获得些满足,感觉自己又焕发了生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