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1、
春,正月二日,宣武节度使韩弘攻拔考城,杀二千余人。
正月七日,李师道的沐阳县令梁洞献出城池,向楚州刺史李听投降。
2、
吐蕃派使者论短立藏等来修好,使者还未返回,吐蕃军就入寇河曲。皇上说:“他的国家失信,使者有什么罪!”正月十一日,遣返归国。
3、
正月十三日,武宁节度使李愬攻拔鱼台。
4、
宦官迎佛骨至京师,皇上将佛骨留在禁中三日,然后依次送各寺轮流供养,王公士民瞻奉施舍,惟恐不及,有倾家荡产去布施的,有在手臂上点香,灼伤自己来供养的。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认为:“佛教,是夷狄的宗教而已。自黄帝以至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享有高寿,百姓安乐,在那个时候,并没有佛。汉明帝时,才开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国运不长。宋、齐、梁、陈、北魏以下,事奉佛教越来越恭谨,而立国的年代更加短促。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次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他的国家也很快灭亡了。事佛求福,反而得祸。由此看来,佛不足信是可以知道的了!百姓愚冥,容易被迷惑,他们看见陛下如此,都说‘天子大圣,尚且一心敬信;百姓微贱,对佛岂能爱惜自己身家性命。’佛本是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恩。假如他还活着,奉国命来京师朝见,陛下能容纳而接见他,也不过在宣政殿上见一面,礼宾司设宴招待一次,赐给衣裳一套,派卫兵护送他出境罢了,不能让他蛊惑民众。何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岂能让它进入宫禁!古代诸侯互相吊丧,尚且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之气。如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自观看,事先没有巫祝,也不用桃茢,群臣不指出错误,御史不举报罪名,臣实在是引以为耻!乞请将此骨交给有司,投之于水火之中,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高出寻常人一万倍,岂不好吗!佛如有灵,能作祸福,希望他把降下的灾祸,全都加到臣的身上。”
皇上得表,大怒,出示给宰相,将要对韩愈处以极刑。裴度、崔群说:“韩愈虽狂,发于忠恳,应该对他宽容,以开言路。”
正月十四日,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自从战国时代,老、庄与儒者争辩,互相指斥对方。到了汉末,又增加了佛教,但是信佛的人还不多。晋朝、刘宋以来,日益繁炽,从帝王到士民,无不尊信。低阶层的人畏惧冥冥中的惩罚,祈求福报,高阶层的人辩诘佛经,清谈“空”和“有”。唯独韩愈厌恶佛教敛财惑众,极力排斥,而他的话多偏激太过。惟有《送文畅师序》最得其要,说:“鸟俯身啄食,还不是抬头四顾,兽深居简出,都是恐惧被伤害,但还是不见得能够逃掉。弱者之肉,就是强者之食。如今我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完全不同,岂能不知这种生活的来由呢!”
华杉曰:
韩愈的意思,是人之所以有这样优游自在的生活,是因为圣人建立教化和秩序,让人类脱离了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而建立文明。就像朱熹说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不过,韩愈排斥佛教最重要的文章,不是《送文畅师序》,而是《原道》,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是语文课文。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第二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面临佛教竞争之后,重续中国儒家道统,为宋明理学开启了先声。文中说: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君王,是发布命令的;臣子,是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奉在上统治的人的。君王不发布命令,就丧失了作为君王的权力;臣子不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作为臣子的职责;百姓不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应在上统治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如今佛家却说,一定要抛弃你们的君臣关系,消除你们的父子关系,禁止你们相生相养的办法,以便追求那些所谓清净寂灭的境界。唉呀!他们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后,没有被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贬斥。他们又不幸而没有出生在三代以前,没有受到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导。
又说: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我所谓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讲仁义道德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就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它们教育的人民是士、农、工、商,它们的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它们的衣服是麻布丝绸,它们的居处是房屋,它们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人活着就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死了就是结束了自然的常态。祭天则天神降临,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扬雄,从中选取过一些但选得不精,论述过一些但并不全面。从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够实行;从周公以下,继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传。那么,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我以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平民的住宅。发扬先王之道作为治理天下的标准,使鳏寡孤独、残疾以及长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这样做大约也就可以了!
5、
正月十七日,田弘正奏报,击败淄青兵于东阿,杀一万余人。
6、
沧州刺史李宗奭(shi)与横海节度使郑权不和,不受其节制,郑权上奏。皇上派宦官征召李宗奭入朝,李宗奭发动军中挽留自己,上表称担心发生兵变,不敢离州。皇帝下诏,以乌重胤接替郑权,将吏们惧怕,驱逐李宗奭。李宗奭逃奔京师,正月二十二日,斩于独柳之下。
7、
正月二十七日,田弘正奏报,击败平卢兵于阳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