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本人95,18岁那年背井离乡,孤苦伶仃,凄凄惨惨戚戚地来到了魔都,上学。女,母胎solo。
父母:均在家乡,我国中部某盆地N线小城市生活。
母上大人:对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乐此不疲。能说出“25岁之前你必须听我的。”“你是我生的我养的,身上流着我的血,我说的对的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我国部分典型掌控欲超强父母代表。
父上大人: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会带我去电玩城体会游戏世界乐趣。在我上学沉迷网游时帮我赚游戏币任君挥霍,偷偷给我买点卡的我国非典型佛系父母代表。
我们经常争论的点都有哪些?
不瞒诸位说,在我出来上学之前,真的很少跟父母争论什么。一切,都开始于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并不
(1)我到底更爱父上还是母上
(2)我为什么还不交男朋友
(3)到底考研还是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些争论?
(1)我到底更爱父上还是母上
我想大部分90后都会有一种感觉,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鹤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独生子女一代。无论家庭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在成长过程中都被父母倾注了太多的爱。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当我离开家长上大学的时候,每次跟父母视频,他们之间,竟然会攀比。。攀比我先给谁发了视频请求,攀比我跟谁聊天时间长,然后抱怨我不知道主动联系他们。
起初我觉得这两个人好幼稚哦,可是我后来渐渐明白,于父母而言,前十几年的时光,他们倾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我身上,我离家上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失去重心的感觉。就像我们为了准备高考,长期高强度没日没夜地学习,当我们考完结束那天突然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父母面对我们突然不在身边的事实时也大抵相同,emmm就像感觉身体被掏空?
交流有时不仅是简单的沟通,它也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一些问题的本质。随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反复跟父母强调,我希望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跟朋友聚会也好,出去走走也好,开发一些兴趣爱好也好。让他们经常晒照片给我,让他们介绍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给我。我希望他们明白,我铭记生养之情,但他们也有权利为自己而活,而不仅仅是为我。我无法成为他们对自己期许的延续,因为我的人生不可能为他们而活。
在父母子女的关系里,我们深爱彼此,但终究,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2)我为什么还不交男朋友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前十八年人生里,父母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只字不提。
而上大学的第一年,父母对这个问题的关爱,就可以说是“爱如潮水将我淹没”。
跟谁一起出去玩的?有没有心仪的男同学?有没有男生追你?我看那个谁挺不错的?堪称灵魂拷问无处躲藏。
大概在我国父母眼里,或者说,在中国社会大多数人眼里,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而我认为,爱是成长的必修课,恋爱不一定是大学的必修课。
在大学期间,见证过轰轰烈烈,无疾而终的遗憾。也见证过细水长流,修得正果的爱情。在我的观念里,心中有人能够惦念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爱这种感情里,去体会患得患失,去体会喜怒哀乐,去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自己,也是人生的趣事。不需要去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也不需要为了单身而一味地拒绝爱。人生已经有太多的桎梏,感情上面还是跟着心走来得痛快。
回到问题,为什么大学之后父母开始频繁关心感情问题?因为在大多数父母的认知里,高考前就是要好好学习才有好的前途。这种观念当时的我们嗤之以鼻,现在也可能不敢苟同,但是很多事情,在人生不同阶段去回味,会有不同的感触。当我们踏上社会,开始经历和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或许也会有新的感悟。
当父母站在长辈,你的人生引导者的角度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你规划人生。在你通往巅峰的“正确”人生道路上,有无数的小红旗,标注着一个个里程碑。在大多数父母眼里,跨过高考,就是完美婚姻。那么问题来了,你在你人生的小路上奔跑,父母眼看着你要再找一个人才能到达下一个小红旗,而你一个人慢慢悠悠地走着,作为“上帝视角”,他们能不急吗?
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天为人父母,你对孩子的期许是什么?大概大多数人都会说,平平安安,普普通通过完一生就好。
我们要体谅,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他们希望我们普通,这里的普通指的是与众相同。他们不希望我们成为社会的少数分子,在他们看来,不安定的因素越少越好。我充分体谅我的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我大多采用了迂回战术。例如,哎呀专业好难啊,感觉毕业不了了。生活好忙碌呀,就业形势很不理想,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周围的同学都好拼啊。为爸妈营造出一种你的周围都是一群跟你一样单身向上,爱祖国爱人民的五好青年的赶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时代不一样了,不努力我都要去流浪街头了,哪有什么时间管那些情情爱爱的,不健康(滑稽
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为什么我鼓励各位单身朋友在大学期间就感情问题还是迂回比较好呢?因为要明白,这个阶段,大多数人还是花着父母的钱。这时父母在心理上会有一种还不是我在供你读书的不自觉的优越感,你跟他们说理大多时候真的没有用啊喂。当然,我的迂回也有个人原因,因为我不直且怂啊,父上母上,男朋友这个孩儿真的做不到啊。(母上大人曾经辱骂我,学习学傻了,智商挺高,情商怎么为0。我只能,对,是的,您说的有道理)
想爱就去爱,不爱就努力成为好白菜。
(3)到底考研还是工作
母上大人经典语录:“你好好读书,读到哪父母供你到哪。”“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工作赚钱养家了。你看看你,还要花家里钱”我??这不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吗。
我考研那年,眼高手低没有到志愿学校的分数线。面临三个选择1.直接工作 2.调剂到其它学校的非全日制,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3.复习再考一年
爸妈一致觉得我应该选3,在他们的观念里,再读一年也没什么,反正年纪还小,而且分数差的不多,或许来年可以考虑清华还是北大?(并没有)而我选择了2。因为我综合了几个因素,首先那一年我认为自己已经是超常发挥,再复习一年提升空间不大。其次,复习一年虽然爸妈无条件支持我,但是如果复习一年再考不上,失去应届身份就业形势会很严峻。然后,当时有还不错的学校愿意收非全日制的调剂,而且我本科专业比较好就业。本质上,我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这个问题上虽然争论了很久,我充分听了我爸妈的想法,也将整个情况也分析给了父母听,他们最后也选择了同意我的选择。(不同意又能怎么办呢)后来的日子里,母上也表达过后悔,她曾对我说:“让你去读非全,以后拿一个非全的文凭,跟人家全日制的不一样,是妈妈心中永远的痛。”我说:“妈,我不痛,我挺开心的,我建议您还是想开点。”
说白了,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和父母的态度本质上都是积极的。只不过期许不同,他们期待的是安稳和中庸,而我们追求的是自由和独特。他们想要控制,而我们想要自导。
人生都是自己的,我们要听父母的,但不一定要听父母的。
所以,在我看来,作为90后,如何优雅地与父母交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1)尊重和理解。要明白父母子女这种天然血缘关系势必伴随着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对引路人身份的天然认同,对他们能引领我们走上正途的自信。要理解成长年代和生活环境差异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当你长大,当你离开共同生活的环境时,这种客观环境带来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不能要求父母完全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不现实的。
(2)经济独立。一方面,在你经济独立以后,父母才会真正把你当社会人(滑稽 看待。另一方面,当你经济独立以后,你会发现自己更能够去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底气去跟父母讨论“天文地理”。一边呼唤着我要自由和独立,一边衣来张口饭来伸手,不是上策。
(3)求同存异不妥协。最清晰而简单的共同点是,我们跟父母都希望彼此能够平安健康。不要抱着一定要说服对方的态度去交流,不要一味去证明自己是对的,父母是错的。世事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市民生活也没有太多真理可言。人生不是一道客观选择题,也没有标准答案。衡量人生的标准,永远都在自己的心里。但在人生的道路,情感选择上,我坚持认为,世人众说纷纭,要去听,但是要自己做决定。没有对错,只要你能承担自己每一个决定带来的可能结果,只要你坚定地走下去,人生就是精彩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妥协的。尤其是,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这道题永远需要我们自己来答。
(4)保持适当的距离。让父母明白你需要自己的空间。同时自己也要明白,父母不可能永远站在我们身后,呼之则应。学会长大,学会一个人去面对解决问题,学会去跟孤独感友好相处。尤其是对自由度要求高的朋友,不建议跟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5)要多和他们联系,爱他们鸭,因为他们一直无条件地爱着你呢。
现在,我跟父母日常交流中,双方表达的主要观点有 照顾好自己身体最关键 有些事情自己看着办就行 要开开心心的生活。 当然还有母上大人的:“我说不过你,我不管,你是我女儿,你该听我的。”Orz
To be real and pure,search for freedom and love.
薯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