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生活在公元前427年到公元前347年,他出生于雅典的名门望族,受过全面的教育,20岁就跟从苏格拉底学习,仰慕老师的道德和学问,成为苏格拉底的高足。
公元前387年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学园,在雅典的城边,一个叫阿加德米的地方,所以今天把学院称为Academy,就是从他那儿来的,是柏拉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学园。在那里,他用知识培养人才,不再从政,而是著书立说,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学园一直存在到公元529年,延续了900多年,后来被罗马皇帝下令关闭了。
柏拉图思想有个发展过程,早期是阐述和发挥苏格拉底的哲学,中期建立了自己的理念论,晚期对自己哲学的理念论进行全面的修正,所以他的思想呈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这和他学园的气氛有关系,当然也是他思考的结果,但学园中他与弟子有种相互平等讨论的气氛。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力图把智者所打碎了的逻各斯重新复归为一,这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做的一件共同的工作。
柏拉图建立起了一个彼岸的理念世界。像美德啊,像其他各种各样的概念,其实都属于理念,它们相互之间有一种合理的、合乎逻辑的关系,那么它们就构成了一个彼岸的世界。这个彼岸的理念世界,就是统一的逻各斯王国。他建立起了这样一个体系。所以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柏拉图所建立起来的彼岸的这样一个逻各斯王国,这就是他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目的论和本体论之间有一种冲突,目的论是要立足于伦理、道德、善,而本体论也就是存在论,它却是非道德的。凡是存在的都有理念,但最高的理念又是善,善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概念。你要是立足于伦理道德,你就要否定那些不道德的、肮脏的东西的存在性,那么你的善就不具有普遍性,不具有最高的普遍性。要使这个善具有最高的普遍性,那你就要把那些不善的东西也容纳进来,那些丑恶的东西也要容纳进来,那你就不是全善。这是柏拉图的一个矛盾所在。
柏拉图第一次给努斯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努斯就是“绝对的自动性”、永恒的自动性,是一种主动性、能动性。努斯就是能动性,就是不断地往上攀升。往上是需要努力的,所以他讲人的理性就像一只小鸟,拼命地往上面飞,拼命地追求更高的境界,一直飞到它的力气耗尽,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个时候,它仰望大千世界,发现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是理念世界,但是它已经再也飞不上去了,只能够仰望,它能够看到理念世界的汪洋大海,这里较之地下有着多么美好的景色,但是这只是一瞬间,随后它就掉下来了。人的理性就像这只小鸟一样,翅膀是有限的,只能飞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只要他尽自己的努力,还是可以看到理念世界的,虽然只有一个瞬间。在这个瞬间中,他可以忘记一切,忘掉了人世间所有好的或者坏的、美好的或者丑恶的,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最美丽的世界,这个时候,他便处于一种忘我的迷狂状态,这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性的迷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