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今年有很多美好的可以珍惜好久的瞬间,所以为2023做了几个(粗糙的)小视频,主要用于回顾,以及,希望和朋友们一起回顾。感觉在逐渐变酷。
有时会刻意强硬一点来捍卫自己和别人应得的东西或者保证事情是公平的——当然这也难免会有主观的误差,但作为一种衡量的视点其实是必要的,何况所发生的事情本就有很多明显不公平或者模棱两可的情况。由于深知这种机制的模糊地带只有通过自己去争取才能跨越——从实际上来说,很少有人(除了亲人和好朋友)出于公正的目的会为我着想,基本只能凭自己的判断和努力去争取更多的机遇,所以须得变得强硬起来。但其实我从前并不是一个强硬的人,经常为求周全而被误解,而每次选择强硬(反驳、争吵或仅仅是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都要做很多心理建设。所以感觉在这个路上还需努力。之所以坚持这种方式是因为它让我信赖于自己的判断(很多时候是瞬间的、混杂着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而变得果敢、确定,毕竟不同的选择和判断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对错,从一种方式做起反而更扎实些。特别是对于我自己的事情必须由自己来决定(很不喜欢自认为能帮我做决定而不是给意见的行为),因为总有一天只有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它们。当然,这有个限度问题,不然很容易向刚愎自用偏颇,我深知这仅仅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方式。因而还是回到一个限度问题,首先是这种对自己判断的坚持主要面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事情,而不是强加给别人——他人也需要自我选择的空间,在这方面强加是一种施暴。另一个是,在社会中要强硬,敢于坚持独立的思考,面对不公正的事情要以合理(怎么做最安全且最有效)的方式推进它的解决,但对于朋友应当柔和,公正中的功利成分很多时候会破坏爱——当然,爱不是无原则地降准,而是彼此理解,一起上升。当然我应当提升自己表达的耐心和准确性,有时候克制不住被反驳而带来的激愤情绪(这显得比较幼稚吧),就会把观点上的分歧视为一种感情上的隔阂,这个时候应该冷静三秒钟。很喜欢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要由此达成观点的碰撞和思维的拓展还需要学习如何表达和在对话中形成思考。第三个是,公平不能变成一种私欲。自我中心主义不同于利己主义的排他性,而仅仅止步于捍卫应得的,从自身出发去感受他人、通过认知理解她们与自己不同的处境和思维。它是对弱势的捍卫,而不是对他人的攫夺。同时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比如在阅读中、在分派任务时考虑每个人的能力和兴趣——特别讨厌帮别人选择的举动)。另外就是保持旁观的态度,当局者确实容易被自己的视角和偏私遮蔽,旁观能够让人保持距离而获得一种清晰的批判性。旁观也是和自己之间保持距离,从而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考,获得自我更新的空间;它不仅是一种空间上的疏松,也是时间上的和缓,从功利性的催迫中获得延宕的间隙,让事情随时间流逝而逐渐澄明。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到一种柔和的强硬,或者说是保持恰到好处的弹性,温和而公正。
当然,比起强硬这个过渡性的阶段,我真正希望的是变得酷。酷是一种轻盈和自由,可以潇洒地去追随心之所向而不受他人目光(很多时候甚至是自己的想象)的束缚。对于他人目光,我的克服方式基本就是告诉自己反正别人的关注点几乎集中在自己和她追慕的人身上,而且在失去确切功利的联系后会很快把我给忘了。与其作为仿佛没有出现过的抽象垃圾,不如显得尴尬。在开学阶段我一度纠结于在兴趣和任务之间如何抉择,也会因为跟功利挂钩而在上课、做pre甚至与共事的人交往的时候会感到不适。但想到对功利的追求并不是由于它本身,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更舒适状态的可循之径——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在独立而舒适的环境里生活以及自己说话的时候有人在听,就会发现其实并不仅仅在功利中,而是在当下也可以把握到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在“场”中——其中由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达成感受的互通与彼此关切、理解的欲求,这个时刻让我感到真切和欣慰。这种当下的确切与预期的实现也不是时常矛盾,因为“场”中人和人的关系是相互的容忍而充满弹性,而这种正向连带的形成使我更有勇气去坚持自己的判断和面对未来。其中最令我动容的是一种被尊重并想去尊重每个人的感觉。因为经验或理解和共情能力的限制,人常常会对另一个人造成伤害——我对刻意伤害别人的举动尤其深恶痛绝——尊重是很难的,但其实形成尊重最重要的不是前面提到的那些,而是诚意和好奇心,它让人放慢自己的节奏来感受他人。我所希求的尊重与颇具官僚气息的中国学术环境常发生冲突,因为一种“向上”的沟通实质上缺乏对等的诚意或客观基础,这是上一阶段常令我难过的一个原因。对此,有一种高效的处理方式是把学术交流作为一个功利性的任务而在学术任务之外的部分投入真情。但在一种状态中滋长出的功利心会不可避免地渗入到其他场景中,完全分而论之是很难的。因而我转而重新去面对功利,也包括自己充满功利心的一面——为什么要刻意贬低这一部分的意义和价值而将它置于较低等的位置呢?其实,功利(或者译成效益)不一定是不堪的,而是为了达成某种理想必须要去处理和面对的,而它本身也带来切实之感和奋斗的激情。只要不让功利压过初心,其实也是一种激励人摆脱颓废状态而投入实际中的方式。而理解了自己身上的功利成分,也就不会被他人的功利之举刺伤。的确,在功利层面的相处也是必要的,很多快乐来自共事——它意味着可以分享的焦虑和经验,也意味着各守边界的自由交往模式。当然,能够达成深度的关联是更理想的。但二者除了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中并非对立,而是程度的不同,场景的差异,而“场”恰恰就是从A过渡到B的关键环节。当然我仍感到联结的脆弱性,就是当一个“场”消失一段时间后,就会对其中的人失去信赖感,这就是大多数人对我来说变得抽象的原因。也会由于想要挽留而去创造新的“场”,但这种创造毕竟很有限,有些人确实由于缺少缘分而渐行渐远,而我也并不想强求,毕竟一切都处于流动中,何必为自己和别人制造一种压迫。而对于事情,有些功利方面的考虑也促成了自己形成更专注的投入和更持久的坚持,从而不因惰性而放弃适合且喜欢的事情。当然,感到功利的情况常常是由于遭遇不顺而处于一种被动性中,这时可能出问题的不是功利本身,而是没有协调好功利与其他方面的关系,没有找到一种能解决问题的确切方式。那么只有让自己缓和下来同时接受不同方面的意见,才能形成更清晰明确的判断,同时静待机遇的来临。所以这个学期也算是在处理任务的最大限度内提升意义感和满足度,也小有收获;但因为事务太杂,没有完全协调过来。这又涉及到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协调广博和精专之间的关系,因为有些东西可能不深入一些就无法判断适不适合自己,但一味博览又会使精力太分散——客观上来说体制确实有它的不合理之处,太多杂乱的学习任务让广博和精专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而且被迫向博览倾斜(也有人说可以寻找一个协调二者的点,就是从不同方向探索交集,但那又会陷入从不同中只寻找同的那个部分),如果说博览和专业课相关,精专和论文选题相关,这个问题就演化成了一个功利论的选项问题,那么其实学术功利最关键的部分是扎实的专业能力,从这个角度一元地分析或者可以避免纠结和拐弯抹角——建立体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在将它对准某个小切口问题。我的一大志向是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像功利主义那样影响开去,解决一些当下切实的问题),同时借助一些平台使它被听见。围绕这个目标来重新看待这种矛盾,或许也是一个思路。
关于恋爱的问题现在看来不仅是和恋爱有关,而是能否找到一种独处的舒适方式。如果独自生活能满足我所有的情感和物质需要,那么其实恋爱是次要的。最近深刻感受到自己其实是一个很适合独处的人,只要能够保持对交流与新事物的开放态度,便可在这种状态中不断发掘出新鲜充实的感受。恋爱固然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但其他未尝不是,在同样的时间里总有些事情在发生,虽然这个东西(也许)会美好,但我并没有把自己交付给另一个人的激情,也不需要依赖另一个人来达到物质或精神上的完满,自足的酷的生活对我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且同样具有挑战性。而且退一步说,没有缘分是事实(当然,我并不在意别人说没人追我这个事实,但如果有人用我没有勇气去跟人表白这个事作梗确实有可能达到激将法的效果),必须能够适应独自生活这种目前看来很大的可能性,未来才更安稳。
总的来说,是更酷也更爱思考的一年。希望这种正能量和探索欲能延续下去,也希望我能坚持自我决定、自我争取的积极性,对于一些被动的局面也保持耐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意识。希望能创造和促成更多美好的场,将曾经带给我美好的人作为真实的他者对待而避免陷入抽象与疏离中。做切实的事情,从而越来越热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