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的今年6岁,小的还不到8个月,面对孩子的一天天长大,马上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眼下不得不面对孩子将来的幼升小教育问题,作为家长,相信你们都跟我一样,都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好的环境下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确实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择校、跨区、重点校等,这些无疑是所有家长非常关心的。幼升小想跨区?而政策是绝对不允许的,当前这种现状不仅限于城市,农村也同样普遍存在。打开百度查询:跨区入学,搜索结果里会有很多家长的吐槽与不满,在大部分家长眼里,入学特别难,条件特别多,只有有背景、有经济条件、有学区房、有权利的才可以进好学校,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
尽管教育部提出“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提出教育资源均衡,但这仅仅是教育部的理想政策,在社会现实面前,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学校之间依然有优劣之分。因为我生活在天津,所有以天津为例,和平区拥有全市最好的生源、师资和学校。三校录取总人数的50%来自和平区,并且总人数的45%又来自和平区排名前7名的学校。和平区不但在总分上遥遥领先于其它各区,而且还拥有7所评分超过50的学校,由此可见和平区依然是天津重点院校的集中区域。“择”不成名校,就要想办法“划”进名校,从“择”到“划”,对万千家庭而言,名校资源显得太有限,也太珍贵。
而“就近入学”实际上是默认了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状,从政策层面是公平的,保证适龄儿童基本的入学权利,上学离家近,交通方便,孩子睡眠可以充足,不至于奔波太辛苦……使得每个孩子都有学校上,却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表面上遏制了择校现象,在形式上实现了教育公平。学区这个词语,不仅仅关乎就学,也包含着经济上的含义,出于社会现实和市场因素,显然那些经济条件越好,能力越强的学生可能获得更好的教育,就近入学还将有限的名校资源固化在一定区域、一定家庭手里,其实对区域外的家庭何尝不是一种不公平?”
看似公平的划片区免试就近入学,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教育选拔,这种选拔不是由智力和勤奋主导的考试来决定,而是与学生的先天的家庭社会地位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有实力买到学区房的家长,创造条件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这也就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钱。教育资源均衡更多是从宏观的、成人的层面考虑,因为就近入学只能是暂时缓解社会矛盾,而家长们却不得不面对不均衡的教育现状、教育公平问题。
我来自东北农村,老婆是天津本地人,房子在北辰区,孩子的户口随老婆落户在天津河北区,在孩子幼升小的问题上,一家人也有过相关的讨论,是在居住地附近上小学?还是在户口所在区域上小学?如果是在家门口上小学,我们夫妻可能还会轻松一点,毕竟离家近接送比较方便,可是北辰区域又没有好的学校,即便是有好的小学,将来也不得不面对小升初问题,因为所在区域实在是没有太好的中学。而如果去户口所在区域上学,那么就要面临一个孩子的接送问题,这样的接送不是一两天,可能是一场持续多年的持久战,要考虑孩子的安全、吃饭、休息等诸多问题,加上路途遥远还要再购置车辆接送等等,所以谈论之余有点焦头烂额,在孩子择校问题上,已经成为一家人的苦恼,而截至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有一个定论究竟该让孩子去哪里上学读书,如果走关系花上几万元对一般家庭来说也是很难承受的。
前一段时间一位母亲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看到孩子变成卑微的成年”的文章,抛开快乐的童年还是卑微的成年不谈,文章内容反映出的同样是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候的茫然,可怜天下父母亲,爱他(她)总要给她最好的,而这样的心态势必会带来所有家长针对孩子择校问题上的恶性竞争,大家都想划进较好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花钱托关系、买学区房等)的让孩子进名校,矛盾自然不可避免;而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也不断滋生出靠经济能力、家庭背景跨区就学的问题,而这背后就是公职人员的贪腐,先生今天此文若不是没有真实感受不敢妄加言论,因为自己身边确实有花7、8万元为孩子疏通关系跨区到和平上学的真事。
无论你在哪一个城市里,当你路过当地的几所名校,你会发现校门口的场景竟然是何等的相似。每日的公交、地铁上,数不胜数的跨区学生,更不用说学校门口的私家豪车。在所有家长眼里,理想是“就近”(丰满)的,现实却是遥远的(骨感)的,因为不可能每一个家庭都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同样显赫的家庭背景,孩子们自然也就无法公平的选择教育。
若是真的提倡教育公平,什么时候教育资源均衡,学校水平都差不多了,什么时候没有了跨区上学的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孩童,学区怎么划家长都好接受,也许这才是真正公平教育的时代的开始,“就近入学”的政策也自然水到渠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