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解读”。
初听此说法,还是华师大朱家雄教授来访时,接待时他提出的看法。他这一观点,像是魔法一样,点醒了我。虽然并未知道现在理解的九牛一毛在各位大咖面前是否正确,但于我而言,目前为止,已然足够。
今天来说“解读”,你是否也在践行?近两天,晚间听课时,习惯了记录,而记录就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从王校到郝景芳,同是幼教,但由于自我经历和个人学识的不同,两人得出了不太相同的“解读”。而为了证明自己的“解读”正确,他们分别拿自己的个人经验和以往大咖的著述来论证。这样的有理有据,不得不让人点赞其观点。
“解读”,简单理解其实就是个人观点。这观点可以基于经验,也可来自大咖,但相同的是都能“自圆其说”。因为只有“自圆其说”,才能赢来别人的点赞和认同。由此看来,人还真是矛盾的代表。起初“解读”,其实就是因为想表达自己的不同,但不同出来后,我们却急切的想找人认同。
对一件事物的“解读”本是人的天性,人人谏言、人人创业的时代,这样的欲望变得更甚。“解读”变得容易的同时,也变得更加没有质量。对于少量的人而言,他们能够站出来去看“解读”,当阅历或者学识超过当下的这个“解读”时,他能很快的去伪存真。但于太多人而言,这变成了一个难事,因为面对自圆其说的“解读”,他没有能力找出破绽。于是也就有了“翻然悔悟”和“一条道走到黑”的结局。
既然“解读”有好坏之说,那为什么还要去鼓励呢?这有顺应天性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为了去无限接近那可能就存在的“真理”。例如以前的“八大行星”说法,如若不是大胆的“解读”,可能到现在我们还是在另一个“解读”中生活。而也只有不断的“解读”,才能如诸子百家“百花齐放”一样,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让“真理”早点现身。
如此看来,人还是要阅读。因为只有阅读,才能接触到更多的“解读”,才能拥有去伪存真的能力,也才有自己去“解读”的才能。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变简单,以及“看山,看水”的三重境界也就是这个道理。而阅读经典,其实上就是在接触好的“解读”,它能帮我们迅速练就以上才能。
今天来说“解读”,你是否也在践行?当然,人生是自己的,别人说的再多,也仅是参考。所以,在聆听众多“解读”之时,让其发挥作用,更好指导当下的自己,形成属于自己的“解读”才是正道。
这矛盾的世界,这矛盾的人儿,思来想去,还真是有意思!而这也就是我今天的“解读”,你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