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持拒绝帮他,除非他告诉我事情的缘由,否则我无法判断自己到底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是在帮我还是在害我自己。
在我最后彻底拒绝他后,他放弃了在我这里需求到帮助的希望。不一会,却突然念道:
“时间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实在是太荒谬可笑了! 当时我唯一的、第一瞬间的也是最后一瞬间的感觉都是,这太荒谬可笑了!我无法用言语描述我的惊异,惊异他在这种时刻竟能做出这么好笑的事来。
我一脸不可置信,还有一丝讥讽,作为答复
但他却自顾自地说下去:
“你知道吗。”
“这是一把双向的死扣。”
“谢谢啦。”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好不潇洒!
我真是哭笑不得!
我实在忍不住想分析一下。
“你知道吗”作为四句的开头,具有引出话题的作用。虽然删去这句话对表达意思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加上此句,会让全篇霎时充满诗情画意。仿佛上世纪老唱片优美的前奏,在隐隐酝酿一种让作者自己如痴如醉的感觉。
第二句运用“双向死扣”的比喻,让充满哲学色彩的清风迎面扑来,吹得你发丝飞舞,却不是如沐春风之快,而是被不知哪跑来的妖风袭击之错愕。
第三句“谢谢”后加“啦”字,刻画出了作者自己的乐观与释怀,直接与后句的苏轼诗文相呼应,表达自己对失败的看淡,对人生的透悟。让每一个读者看了都不可置信!不可思议!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所以摸不着头脑在于,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他会突然潇洒起来,事情发生的太过仓促。他潇洒形象确立地太快也太过于成功,让读者看来好像眼睁睁看了一个被打了激素的丑小鸭进化成了白天鹅。
而“吗”、“啦”二字更是传达出充满如父爱母爱关怀的谆谆教诲之感,让读者瞬间感到自身处于被教育的地位,甚至一时间说不出到底是哪里不对。想来竟是让他占了你便宜。面对他“过来人”的视角,你被认定了阅历远不如他,故而他选择问你“知不知道”。那么你只能“知道”或“不知道”,不能说“对”或“不对”。
总结来说,这样一段对话,更像是发生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励志童话里。读者,也就是我,是一个浑身冒着傻气的蠢孩子,在经历了某种神奇曲折的挫折后,作者,也就是他,这时缓缓蹲下,用充满智慧的双眼慈祥地看着我,用被时间刻下道道皱纹的大手抚摸我,最后语重又心长地说道:
“你知道吗。”
“这是一把双向的死扣。”
“谢谢啦。”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