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反思我之前的想法,或是之前的状态,即,当我看到一个概念的解释的时候,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多停留片刻,好好思考思考,究竟这个概念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对,为什么曾经的我没有此种意识,而如今的我却有了?
潜意识里的我以为,既然那个概念是写到书上的或是网页上的,比如通过词典可以查到,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搜到的,那便意味着说,此概念的解释是正确的、权威的,甚至是不容置疑。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在我看来,它们仅仅做到了基本或是通用的程度罢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问问编撰此类解释的编辑们,作者们,“难道你们传递自己对某个概念的感知的时候,没有想到过它们究竟会对我们的言行举止,对我们的所思所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吗?”我敢肯定,他们想过,不过最终,为了照顾到更多的人,他们选择了常见的、通俗的、易懂的解释。
这就有点像是我们今天用到的简体汉字一样,当初,推行简体汉字的小伙伴也肯定知道,相比繁体汉字,不知道会失去多少重要的东西。比如,汉字外在字形、字体美感的缺失,汉字内在结构、含义的缺失。同样,为了照顾到大多数人,他们只能选择舍弃复杂的,选择简单的,舍弃有指导意义的,选择模糊的、空洞的、苍白的。
似乎,我也找到了我自身的症结所在。恰恰是因为,我看到了更为丰富、全面且深刻的概念解读,更为重要的是,我的确看到了那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概念解读,也才让我有了进一步分析与思考的意识。
回顾我们的成长过程,好像也如同概念的理解过程一般。小的时候,你以为的世界就是吃喝玩,如我一般的熊孩子,小时候是不会有学习的概念的,而长大了,你以为的世界除了吃喝玩之外,还要背负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还要不断的汲取新的认知,如我一般的学渣也不得不深刻的意识到,也只有学习才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1365956/c7321f70eb34ab8c.jpg)
有时,可能我们会特别佩服一些聪明人,一些有能力的人,一些无论做什么总是上手很快的人。我们会如此的评价他们,“他们实在太厉害了,他们真的是天才般的人物,干啥啥都行,真的让人佩服。”同时,可能还不忘适当的贬低一下自己,抱怨两句,“咳……咱是没有那个脑壳,咱怕是没那个能力。”
似乎,从一个人的话语中,我们也能窥探导致此种情况的原因。看嘛!他们在表达别人很厉害的时候,用语就是含糊的,毫无指导意义的。这就有点像是,你看了一部电影,别人问你那电影好不好看,你可能会说,“好看呢,赶紧去看吧。”人家追问,“那你快说说,咋好看的?”然后,你可能就不知从何说起,而已一句,“哎呀!你别问那么多了,反正就是很好看啊,反正就是值得一看啊。”草草了事。
嗯?那些被我们冠以“聪明”称号的小伙伴,究竟聪明在哪儿?他们到底有能力在哪儿?为什么他们无论做什么,总是上手很快呢?
我想,在众多原因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了概念,他们抓住了关键知识点。虽然,也很有可能他们虽然做到了,但是,我们再去询问经验的时候,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比如,他们的所做所为就是妥妥的“短时间内足量重复”的表现,而此种表现就是“努力”的本质啊。而我们认为的努力,可能仅仅是多用点时间,多用点注意力,此类毫无实质指导性的解释。再比如,他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要么是添加了一个必要的条件,要么是对于此必要条件要求的足够苛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