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甫盖尼 扎米亚金(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1884.02.01—1937.03.10),青年时积极参与俄国十月革命,成为推翻旧制度,建立苏联的革命过程中的一员积极的斗士。苏联成立之后,他敏锐地感觉到新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写作了一系列作品对之予以针砭,《我们》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这些文章使他成为政府压制的目标。扎米亚金被迫流亡法国。《我们》成为一部俄国人在苏联以俄语写就,却只能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的作品。
他对以后的很多反乌托邦的作家,都有很大的影响。
作品简介《我们》开创了反乌托邦小说这一崭新的文学类型,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D-503是一千年后“伟大的联合国”里一艘宇宙飞船的设计师,这里人们的名字都用号码代表,生活作息甚至性生活都被严格按照标准安排执行。有一天号码D-503遇到了女号码I-330,由于体内“古老”欲望的复苏,使他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她,并糊里糊涂地参与进她推翻联合国的计划中。但I-330的计划没有成功,被全知全能者识破,号码D-503被捆在手术台上接受了切除幻想的手术,I-330被送进“气钟罩”里处以极刑……作品借助一个未来发生的幻想故事,蕴涵着对人类未来深深的思考。
感悟之前看到好多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例如?1984,《动物庄园》。这东西我认为都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正像人们不能没有科幻一样,人们也不能没有对未来的幻想,对未来社会的憧憬。这种反乌托邦题材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她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所以将这种不确定夸大化,到时候民主的极端缺失,个人信誉的权利的缩小。一位共同的领主老大的崛起。但是我们要知道,现实就是现实,艺术就是艺术。从艺术反映现实,但是艺术不能完全成为现实。
我从中感到一个东西,人类的好奇心永远不能可能被抑制住。打倒一个东西就想去探索另一个东西。就像里面那句话一样,最大的数字是不存在的,最后一个革命也是不存在的……根本遏制不住人们的好奇心,我想他最终会成为一个导火线,慢慢的,慢慢的加剧人们对这个东西的思索,最终演变成一场新的变革。
最终唤醒D-503不管理性还是自由,谁都无法取代另一方成为人类的主宰,爱情可能是拯救这些东西的唯一方法。
有时间感觉自己像机器一样,两点一线,吃饭,睡觉,时而面无表情。有时候看着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匆匆而过,不也很像吗,一群被生活压得苟延残喘,时而麻木冷酷?好像渐渐地,“个性”变得那么稀贵,被生活磨平棱角。我也看到了自己,实话说,玻璃世界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机器式的生活,在我们现实中不也很常见吗?但是这部小说中是把这样的方式统一糅合成步伐一致的整体,单调统一的世界且与自然界脱离。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自由的,因为我们可以选择这两种生活态度。所以大可理解D-503的选择,他爱过,被伤过,最后选择遗忘。当然,I的角度的话,不知她如何?为了革命而舍小我?生命应该是富有生机的,应该尽量去追寻那种适合自己的快乐,也许生活很辛苦,但至少每一天都觉得甚是美好,希望每天脸上的笑是发自内心的。
我不敢设想在一个没有绿墙包围的城市中生活,我同样不敢设想,没有数字守时戒律表的生活会怎样。我也不敢想象,没有一个这样规律的时间该怎么办,是不是继续,慢慢的消耗了自己的精力。还是该按照原来的路走,我也不敢想象。
人类该走向何方?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远离了生老病死的人,没有痛苦和忧愁的人,会真正幸福吗?这本书用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所有存在的情感都是有意义的,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都是美的,你可以选择完全的理性,我也可以选择完全的感性,哪怕痛苦,哪怕失衡,也是生活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没有绝对的好,就是最好的生活。
1在遥远的未来,世界上只存在一个集权主义国家——联合国。在联合国里,人不再有名字,只有号码,由一位永不更替的“全能全知者”统治。联合国的公民住在完全透明的玻璃房子里,身穿同样的制服,按照国家规定的时刻表像机器一样统一行动,家庭、婚姻都不复存在,人们享受配给的性生活。在这里,个人和自我被彻底抹杀,公民被剥夺思考的权利,退化为“国家”这个巨人身体中的细胞。在这里,不再有“人”,只有“号码”,不再有“我”,只有“我们”。
主人公D-503是联合国里的一名设计师,他负责建造宇宙飞船“积分号”。在遇到女号码I-330之前,他只是联合国的一个忠实的零件,直到散发着魅惑而危险气息的I-330唤醒了他心底的自我。
说实话我对书中所描绘的未来世界还是挺感兴趣的,看到某些地方我都怀疑扎米亚京本人都有点向往“联合王国”的世界了。
我们在政治课本上常会看到这样的陈述句:XX社会是社会的最终形态。然而,扎米亚京在《我们》里说:“最大的数字是不存在的,最后一个革命也是不存在的……最后一个只是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小孩子害怕无限,我们只好哄他们,不然他们晚上会因为害怕,睡不好觉。”本书是反乌托邦小说的开山之作,其社会价值和深远意义自不必言,但是读着终究是有些乏味。不知道是谁的锅,总之语言看的太累人了,碎片般的文字,抽象化的形容,各种看不懂的意识流
小说由D-503的日记手稿为载体,所以神经质、意识流的行文风格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主人公从一个空洞愚蠢的机器转变为一个有灵魂有自我的人的过程。扎米亚京的语言功底还是为人称赞的,但他的书在整体结构上仍是没那么好——情节薄弱,结果松散,转折突兀……总体而言对我这本书的感觉比较纠结,引用奥威尔对《我们》的评价:“并非一本一流的书,但无疑是本不寻常的书。”《美丽新世界》和《1984》都是受它启发而产生的作品。奥威尔还说此书是“焚书年代的文学奇品之一”。奇品必定不会适合每个人的口味,仅此而已。
2这是我看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如果说《美丽新世界》是娱乐反乌托邦,描绘的是人类娱乐至死,快乐至死的未来,《1984》是集体反乌托邦,描绘的是人类被无处不在的极权主义圈养乃至奴役的世界,那么《我们》则是机器或者说理性反乌托邦,讲述是当理性发展到极点以至于没有感情存在的余地的未来之世。而从近现代历史不是很准确地来讲,1984属于不久的过去,美丽新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我们则是我们可能会面临的未来。但是历史是螺旋式的发展的。所以说如果有些路子会倒退我也毫不奇怪。虽然三本书都是很久之前写的。但是某些预言还是正确的。
对于本书来说,我们如果把未来可能产生的人工智能代入书中的全知全能者的角色,那么一切就仿佛我们要面临的未来。在《我们》的世界里面,人类的个体只是一个号码,崇尚极度理性的号码。一切都是极度理性的。不理性的猴子们早已经被送入毁灭的舞台。这是个井然有序的世界。所有的恐怖都已经被理性毁灭了。人就像机器。主角便是一个理性的机器。但是他身上还残留着对于女性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在这个世界是脆弱的,很快就在卷尾被手术切除了。
其实对于很多科学崇尚者来说,他们崇尚的世界不就是如此,科学的,理性的,剥离感情的,不会因为感情的冲动而破坏这个世界和谐的美感的。但是这种世界一旦异化到极端便会变成干枯的死水。和其他几个乌托邦世界一样没有希望。
人类的世界注定是充满矛盾的,因为现实就是超越逻辑的,超越感情的存在,是天使和魔鬼共同的葬身之地。当我们走向天使时,会被天使的光芒融化,当我们走向魔鬼时,会被魔鬼贪婪地吞噬。但是我们一点不动地自娱自乐的时候,我们就被两者的力量共同撕扯得粉碎。
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当历史的潮流向我们滚来的时候,我们能做的,无非是便是在历史的螺旋中保持希望罢了。即使无法反抗,只能挣扎!
简介我,即D-503,是“积分号”的设计师,也是联合国的数学家
凡有能力者,都应竭尽所能撰写论文、史诗、宣言、颂歌及其他各类文章,赞颂这一威武、壮美及伟大之联合王国。
我们要将这逻辑等式运用到浩瀚的宇宙之中,解放那野蛮的曲线,将它纠正成一条完美的直线,就像联合国这样的直线,这是一条神圣的直线!
我必须如母亲一般,将我的精力、我的心血全副交予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滋养它,孕育它。最后,忍痛将它从我的躯体上撕裂下来,毕恭毕敬地交给联合国。
钟声响了,又是白天了一切,没有死亡,没有消失,只有掩盖在了日光下,就像有生的物体被掩盖在了黑暗中,就没有怂,也没有消失,我的脑子里笼罩着蒙蒙隆隆颤悠悠的雾。
我走在大道上,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看起来每个人都跟我一样特别坚定的走着。
我这个犯人,这个中了毒的人,我再也不可能融合到整齐划一的机械结构工具,我再也不可能在平镜般的海面上漂浮和注定要永远在硫磺火里煎熬,注定要飘来飘去,哭哭寻找一个可以永远藏入眼睛地方,直到我最终获得勇气进入那扇门,然后……
古人的审美趣味是那般可笑,从那些既毫无价值的,又奇形怪状,甚至没有秩序可言的因水蒸气聚合而形成的团团雾气里寻求灵感
这是因为,我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整体中的一员”,因此,我们是如此的相似……
我不敢设想在一个没有绿墙包围的城市中生活,我同样不敢设想,没有数字守时戒律表的生活会怎样。
我们都知道,整个的人类历史,就是由游牧生活逐渐向定居生活的过渡。所以说,我们最终的生活方式就是定居,而(我们的)最固定不变的生活方式,正是最最自然也最最完美的生活方式。
每天早晨,在同一时刻,我们几百万人像六轮机器一样准时地起床,如同一个人一般。而又在同一时刻,几百万人一齐进入工作状态,又同时结束一天的工作。我们恰似那有着一百万只手的一个人一样,在同一秒钟,我们将饭勺送进嘴里吃饭;在同一秒钟,我们走出门散步,我们一同进入讲演厅,又在同一时刻,我们上床睡觉……
演奏厅里回响着那清亮、通透的半音音阶,它们一会儿集中,一会儿分散;应和着泰勒和麦克劳林公式的人造和声,还有毕达哥拉斯的短裤似的全音二次方的转调,曲子的起伏没有哀伤,只有和谐的音律之美,整个音乐采用了弗朗和费谱线条那行星光谱分析似的美丽节奏……简直堪称完美,那么恢宏庄严的曲子、那么富有整齐和谐!
我们都知道,整个的人类历史,就是由游牧生活逐渐向定居生活的过渡。所以说,我们最终的生活方式就是定居,而(我们的)最固定不变的生活方式,正是最最自然也最最完美的生活方式。
每天早晨,在同一时刻,我们几百万人像六轮机器一样准时地起床,如同一个人一般。而又在同一时刻,几百万人一齐进入工作状态,又同时结束一天的工作。我们恰似那有着一百万只手的一个人一样,在同一秒钟,我们将饭勺送进嘴里吃饭;在同一秒钟,我们走出门散步,我们一同进入讲演厅,又在同一时刻,我们上床睡觉……
演奏厅里回响着那清亮、通透的半音音阶,它们一会儿集中,一会儿分散;应和着泰勒和麦克劳林公式的人造和声,还有毕达哥拉斯的短裤似的全音二次方的转调,曲子的起伏没有哀伤,只有和谐的音律之美,整个音乐采用了弗朗和费谱线条那行星光谱分析似的美丽节奏……简直堪称完美,那么恢宏庄严的曲子、那么富有整齐和谐!
爱情与饥饿才是世界之主宰。
所谓的理想,自然是没有任何意外事故的太平境界
要想让人类远离犯罪,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人类远离自由
人类有两个乐园:一种是没有自由的幸福,另一种是没有幸福的自由,只有这两种选择,没有其他。
你惧怕它,是因为它比你强大;你痛恨它,是因为你怕惧它;所以,你是爱它的,因为你无法征服它,人们通常都喜欢他们所无法驾驭的东西。”
我应该永生承受烈焰燃烧之苦,四处流浪只为了找到一个可以不让别人看到我的地方。
当绿墙被筑起时,人类终于要脱离野蛮。当我们这座绿墙竣工之时,世界终于被隔绝开来,一端是由树木、鸟兽所组成的野蛮而混乱的世界,而另一端则是机械的、完美的理性世界。从此以后,人类不再是野人。
若要给一吨以权利,就要给一克以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从渺小到伟大,因此,必须要忘记自己是一克,而要牢记一克只是百万分之一吨……
所谓智人,只有当他的语言符号中,不存在问号,只有惊叹号、逗号和句号的时候,人才是完美的智慧化身。
就像一阵疾风刮落了树叶,默默地卑微地坠落着,不断飘落的时候,它仍然想抓住每一根靠近它的熟悉的枝条。
顺从即为美,骄傲自满则是罪,“我们”为上帝所造,而“我”则来自于魔鬼。
如果没有她,在我的眼中,明天的太阳也就是个白铁皮的圆圈罢了,而天空也只是一片涂了蓝色的大铁片,而我自己仅仅是……
我是我,一个单独的个体,一个独立的世界,我不再是整体的一部分,而今,我成了一个组织……
“那么你所说的最后一次革命又是什么呢?……怎么会有最后的革命呢?革命是无穷尽、永无止境的。所谓的‘最后一次’的革命只是哄孩子的玩意罢了。无穷尽会吓到孩子,他们因此会晚上睡不着觉的,所以,我们就编造一个谎话来骗他们……”
我希望,我们会取得胜利。不仅如此,我确信,我们终将取得胜利。因为理性必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