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名师”成长之路(202139)

“名师”成长之路(202139)

作者: bj李晓萍 | 来源:发表于2021-09-26 23:41 被阅读0次

    从今天开始,我将在西安长大国际大厦,参加为期五天的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培养对象集中培训工作。

    早上与上班人同时出发,高铁、地铁一路向东,既是向着心中的光奔跑,也是追随“梦之队”(我们小组的组名)的梦想奔跑。

    十一时多,到达酒店。安顿下来,像会务组老师说的那样,认真地看了两遍学习安排。

    不得不感叹:培训学习安排真扎实!一日三次,早中晚三场培训,内容丰富,每天晚上都会到9:30。其实,今天晚上结束的时候已经快10点了。既来之,则安之。认真学习领会,会有收获,也对得起家里守卫的同事们。

    下午开始了第一场培训,由陕西学前教育学院图书馆张敏老师做了《文献检索》的专题培训。专业的内容,让我们了解了图书馆理的一些常识,带给我精准检索的方法。

    晚上是破冰分享,虽然老师们很辛苦,大多也不再年轻(多数人都45以上了,偶尔有几个年轻点的),但是大家很用心,自我介绍、彼此熟悉,见面互动,联络感情,也许都是觉得出来学习不容易吧!我也是分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尽管已感疲累,仍兴致不减。我估计,写下最后一个字,我就会倒头就睡。

    破冰分享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陕西学前教育学院杨令平教授指导选题。他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其实,这也是我不断扪心自问的问题:名师“名”在哪儿?

    我们不能重复那些被其他老师诟病的行为:名师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名师忙于讲座报告挣钱,教学成绩垫底;名师都是耍花枪,没有几刷子……这些指责的背后,是我们对名师“何以名”“以何名”的深度思考不够,是我们自身专业素养的积淀不够,是我们注重名师的发展,忽略了名师真正的影响力,不是只靠讲座、报告的宣传,而是扎根教育土壤、针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与难题的破解,是以自身之影响力努力为办正确的教育做一些事情。

    想起江苏省的“教海探航”活动,十多年举办,能够吸引那么多人,让教师成长成为渴望的事情,那该是多好的活动!想起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听了唐婉校长一节课,就足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钻研、执着、越而胜己的追求精神。名师,应该为教育立心、为学生立心,殚精竭虑,不疾不徐,终生求索。

    晚学散场,问题一直思考而不得深刻。打开发的《好的教育》读起来。好的教育什么样,就是唐江澎校长说的“四者”: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

    王文湛先生的序,对唐校长的话进行了阐述,也点出了社会价值:道出了“常识”,回应了群众对教育的期盼。如王司长所说,常识离真理最近,有时候常识就是真理。

    作为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经过两年半的培养,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如杨教授所说,有几个名师是培养、培训出来的?

    很认可这句话--如果名师都是培养出来的,那不就相当于在办速成班吗?如果这种速成的模式可以复制粘贴,那不就人人都成了名师了吗?如果人人成了名师,那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就非常非常的晴朗?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该是一顶一的高能、高知。

    实则,非也。唐江澎校长不是靠培训出来的,程红兵、李海林都不是,于永正、于漪、贾志敏也都不是。

    “名师”之路在何方?

    一、在潜心读书的寂寞里。读书是站在历史伟人的肩膀上成长。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曾经有一些做法觉得颇有心得,然而等到读了书以后才发现,原来这样的方法,别人早都在用了,那么我自己用时间去思考的这些,就显得有些滞后,这样的精力如果借鉴了,就会有改良,更利于工作。所以,沉下身子,到书里去寻找前人总结的经验,也许会寂寞,也许会无聊,但阅读的价值是让自己尽可能的少走弯路、规避问题,获得更多的成就感。那些卓有成就的教育领军人物,哪个不是读了许多书?甚至有人说,一个老师家里没有五千册藏书,就教不好书。身边不少教育人,已退休校长、教育行政人员、教育媒体人,他们如饥似渴在读书,读得寂寞,读得充实,读得乐淘淘。我与他们最大的差别就是,读书太少,教书很起劲:把教材解读搬家,照本宣科。贩卖知识,既轻松又繁重:轻松的是一辈子可能只需要被一种课,繁重的是从未体验过职业的尊严、价值、幸福感,还不停抱怨: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你要想让教师的日子过得不一样,就要引领他们走上研究型道路。不同的学情,不同的任务,永远有新鲜感,也就有成就感,不会觉得当老师每一天都一样。

    二、在躬耕乐道的实践里。教育是做的艺术,没有做就没有发言权。上好一节课,批改好一次作业,辅导好一个学生,成功谈话一次,需要亲自去做;深入教学,研究教法,掌握学法,调控课堂,需要亲自实践;保证政策落地、落实,同样需要实践、思考、改进,而这些,是深入实践才可得到的。

    于漪、霍懋征、于永正等太多太多老师,把一生的岁月洒在课堂上,他们是真正的教育家,学而思,思而改,改而进,最终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人生,自己也享受着幸福的教育生活。

    与那些一生驻扎课堂的人来说,名师需要做的是沉潜课堂,躬耕其间,日复一日,相守相成。当然,我们需要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但与陶行知、张伯苓他们相比,我们又怎敢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在我看来,能将他们的教育思想践行好、发展好,已属不易。

    三、在不断的“否定、坚守、质疑”里。人类对社会的认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遵循着“认识-实践-改进”的规律,真正潜心研究者,坚守一线,数十年如一日,也只是为了一点点思想上的提升。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考而存在。我们不能为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也不能永远在一个水平面上匍匐前行。他们为了一件事、一个问题、一个学生,可以几天、几月、几年扎根其中,还不亦乐乎。正是这样的坚守,让他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经验丰富,也是这样的坚守,创造了许多精彩生动的中国教育故事。

    我们不能做大而全的空洞的说教型名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像大学教授一样,聚焦一个问题、一类问题,用余生做深挖洞、广积粮的事,不负青春,不负生命。成人成己,成全生命。

    “名师”之路在哪里?在社会对教育的期盼里,在群众对教育的呼声里,在教学研究里,在孩子的眼神里。把情怀写在校园里,把论文写在课堂里,把名气写在孩子的笑容里,这样的名师是我努力追寻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师”成长之路(20213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zc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