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事多,工作事烦,所写已经久无进展。
继续读阳明,有些悖论不明。
一是人性之善恶。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学所主张应是人本性善。我们开蒙要学:人之初,性本善。
那为何要“致良知”?要去“格物”?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格物,好善去恶,磨炼自已,以求已失的良知在胸中再度涌现。
良知本已有,然后失去了,所以要花一辈子时间不断追求原有已失的良知!
那么,你的良知、我的良知、大家的良知什么时候丢的?
人在开蒙之前,有良知,但无法感知,是混沌的;开蒙之后,能有感知,但良知已失,要不断去“致”!
人性何其悖论!人生何其矛盾!
二是“致良知”到底是要勤学,还是要弃学?
孟子所谓的良知是“不学”而又“不虑”的,求得良知只要回归本源,无须求助于知识,知识有时是我们致良知的障碍而非帮助。
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心何时失,初心何时泯?
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入,有道理从闻见入。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所知所学日以益广,
于是,知美名之好,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丑,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
你看,你读书学到了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要追求美、要摒弃丑,这童心便失了。
那么,悖论又来了!我读书学习阳明学,格物致知,好美去丑,是在流失童心,还是在寻回童心!?
这童心是真童心吗?
所以,愚见:人本为中性,有丑有恶有善有美,孩童之时,蠢萌为主,招人喜欢,也作不了大恶,便让圣人产生人性本善的假象。
慢慢长大,有了见闻,有了力量,便压不住想要作恶的心。
但好在人性之中本还有些善可供对冲,还要不断擦亮自已的良知来增加善。
等到所有的善良耗尽,便成为了恶。
但有时会不自觉的增加点善良,所有恶人有时可能也会做出善举。
太过复杂,人,远不是善恶两个字可以定义的。
最后,什么又是善恶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