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说

作者: 不知而不愠 | 来源:发表于2018-10-17 23:33 被阅读0次

    志在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在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志向,若问其志向,很多都是挣大钱、做大官、当明星,也有立志做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等,每个人情况不同,人各有志,只要不在志向的引导下做出危害社会或他人的事情,任何志向都无可厚非。那么今天阳明先生所说的“立志”到底是立什么“志”呢?

    是圣人之志。

      圣人者,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是《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描述圣人的。

        阳明先生年轻时受大师点化,圣人必可学而至”,坚信“人人皆可成圣人”。

    “立志”的起点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1508年龙场悟道开始的。从此之后,王阳明摆脱了朱子理学的束缚,开创了自己的心学征程,并把“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思想由己及人,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从而把圣人拉下神坛,解开了圣人神秘的面纱。

        想要成圣,不用去羡慕那些遥不可及、神秘莫测的圣人气象,每个人心中都居住着一位圣人。圣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秉性、能力、气质等具体情况来成就真正属于自己的圣人,人人都可以成圣。因此,每个人都要树立“圣人之志”,并切实笃行。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树立圣人之志,那么就应该去践行心中的这个天理。如果不去践行,那还是不知道。只有去做了实践了,那么知就是行的开始,行就是知的结果。做到知行合一。

    但是行动和实践也不是毫无章法,莽撞而为,而是有章可循,依理而行。这个必须遵循的“理”就是良知。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用考虑就知道的东西就是良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是一种不假外求的内在力量,需要通过“致”去扩充到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事事物物。

    既然人人都有良知,但为什么总有人不遵循呢?也就是做不到知行合一。这是由于“私欲”在做怪。私欲不是人的正常需求,而是超出了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欲望。

    如果做不到“存天理,去私欲”,其根本原因还是立志不坚定或者没有立下圣人之志。正如阳明先生在《示弟立志说》中所言: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燥心生,责此志,即不燥;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

    总之,圣人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修得此心纯乎天理,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所以,天地长久,生命短暂,人生在世,要立下圣人之志,然后按照良知的标准去知行合一地“存天理、去私欲”,迈向人生的终极目标“成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立志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bd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