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阿巴斯 樱桃的滋味

阿巴斯 樱桃的滋味

作者: 齐齐超凶 | 来源:发表于2020-04-09 13:15 被阅读0次

    有一个中年男人,开着他的高档车(路虎),到处找一个合适的人,他要自杀,想找一个为他收尸的人。

        在伊朗这样一个贫困的国度,一个人开得起路虎,那他就简直可以生活得像国王一样。但他却想自杀,为什么呢?我们不知道原委。但一个人为什么而自杀,这原本是不用多问的,凡人总有那样的时刻:仿佛什么东西突然袭来(往往是从内部),原来一直在苦苦支撑着的什么在顷刻间崩塌了;生命骤然间脆弱地要折断了,生活出现了断裂,难以为继了,觉得一切都不值得了,只想尽快做一个了断。每个人的生活里都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有这样猝不及防的时刻,被击倒趔趄的时刻。

        于是这个人,巴迪先生,驾着他的路虎,到处找一个为他收尸的人。

        阿巴斯让巴迪先生在同一条山路上往复地开,同样的场景,单调冗长的长镜头一再重复。我不知道阿巴斯他是不是有意识这样做的,他是有意地让我们对巴迪先生的焦虑渐失耐心和兴趣吗?死生亦大矣!然而,人为什么自杀?我清楚地记得,加缪曾在《反与正》里写过: “一个人,踌躇犹豫,他想找朋友说点什么,但他的朋友有事情,他朋友简单地回绝了交谈的请求,朋友真有事情,况且这个人也不是很坚持他的请求,第二天,人们发现这个人自杀了……”。几句闲聊,个把微笑,可能一切就不一样了。我们甚至不需要为他人做什么,也不用去探听一个人的秘密,我们只需与之对视片刻,微笑着和他唠嗑两句家常,也许那个人的明天就不一样了。你有那种自感支撑不下去了,随便抓着什么东西都好的时刻吗?会有的!看《樱桃的滋味》的时候,我们也许需要先自问一下:阿巴斯这么朴素到极点的白描,我们有没有觉得其叙事冗长乏味?被炫目影像刺激惯了的我们,有没有因此失去对巴迪先生的关注?阿巴斯先生很洗练,然而电影最朴素,也比现实生活要浓聚,生活本身才是寡流淡水的。

        巴迪先生要找一个为他收尸的人,他依次找了一个工人,一个拾荒者,一个士兵,一个工地保安,一个神学院的学生,但没有人接活。与其说巴迪先生想找一个人来收尸,倒不如说巴迪先生想找一个随便什么人来关注他,倾听他说,或者对他说点什么。一个人要自杀,是因为觉得他不被这个世界,不被他人需要了。但巴迪先生真的想死吗?如果一个人真绝望了,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从高危处多跨出一步,在饮料里放点什么,方向盘多打一把,往树杈上悬个绳套,一切就可以结束了。死亡远不是一个仪式,是不用他人来见证的。但巴迪先生想找一个人来见证他的死,为什么呢?人心是潘多拉之盒,竟毫不自知里面残存着一丝希望。援人一手,胜造浮屠七级,但人有时等这样伸过来的一只手却太久了;好话一句暖三冬,但人有时等这样的一句话却太久了,眼巴巴的等,等的人都忘了自己在等什么了。因他习惯了这疏隔淡漠、各自封闭的单子世界。你都清楚吗,你周围的人他们在等什么?有什么东西在一个人的内部断裂了,他需要有什么把这断裂续胶上。有时,一道温和的目光就是黏合剂。

    巴迪先生找到了一个因阿富汗内战在伊朗避难就学的神学院学生,但神学士也帮不上忙。“上帝授人以命,所以人是无权擅自决定自己的生死的”,但巴迪先生是想过这些的,一个人决然赴死,他怎么会不百般思量呢?也许巴迪先生正憋着一腔与人一辩的激情呢。既然人总是要死的,迟点早点而已,上帝会在意这点区别吗?一个人为何就无权决定自己的生死呢,如果他与这个世界已经不和谐了,如果他的存在给他人造成伤害了,存在已经是罪过了,为什么不允许一个人以自己的消失来让世界更完美呢?既然他的存在已经是妨碍,他不被这个世界需要了。巴迪先生为他的自杀行为找到了辩词,但我们当记住: 人做任何事情,任何事情,都是能找到理由为自己辩护的。人祖吃了善恶知识树上的果子,人有知识,人是有这个本事的。神学士无法劝服巴迪,神学救不了失去信仰的人,他只能无言以对。下车的时候,神学士对巴迪说:“我的朋友煎了蛋,你不进来吃一点吗?”…看到这里,我竟一下子从椅子上站直起来,我突然想到了卡夫卡的《审判》:“……,教士对K说:你不进来吗?K迟疑了一会,说不了。远处有什么东西亮了一下……”。

        巴迪在尘土飞扬的工地里困顿若丧,他的影子倒映在推土机铲下的滚滚石流上,一直在找人埋葬他的巴迪,这个镜头预演了他臆想中的死亡仪式。这个镜头让我赞叹!

        终于有一个在自然博物馆工作的老者坐上了巴迪的车,他愿意帮巴迪的忙,为他埋尸。他让巴迪载着他在山上走,绕道送他去自然博物馆,不是那条一再重复的巴迪带着其他人走向葬身之地的路,老者要走另外一条路。巴迪说:“我不认识这条路。”老者说:“可是我认识它,它更长,更美好,也更漂亮。我在这里待了35年……”。他对巴迪说:“…..往右转,……往右转,……,向左拐弯……。”老者在给迷失生途的巴迪指引道路!

       一路上,老者给巴迪讲了“樱桃的滋味”,他给巴迪讲述他所经历的同样性质的往事,讲他自己的生命猝然断裂的那种时刻,每个人都会不期而遇这样的时刻的,不是吗?

     “……,生命就像一列前进的火车,走到终点,死亡就在终点等待,当然,死亡是一种解脱,不过不是在你年轻时……你失去过希望吗?早晨起来后见过天空吗?早上不想见到太阳升起吗?月亮呢?不想见见星星吗?满月之时,不想见一下?没想过喝点泉水吗?用泉水洗洗脸。看看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果实,夏天秋天都有,春冬也有……你想放弃吗?不想尝尝樱桃的味道吗?……”

        老者一番浅白的开导,决绝的巴迪深为触动。一心赴死的他突然生怕被活埋了!……已是黄昏,已显疲惫而松弛下来的巴迪坐在自然博物馆外的长凳上看日落夕照。

        旋即是夜晚,巴迪前往他的“墓地”,躺下。夜空响起雷声,划过闪电,下起了雨,在闪电的刹那间我们发现巴迪泪流满面……。然后是漫长的黑画面,想必巴迪于黑暗中在重新思考他的人生,这个长时间的黑幕镜头,也是阿巴斯在给我们观众留出思考时间。恢复画面时,我们骤见绿草满坡,繁花遍野……。电影中一直在用的、那种让人心生焦虑的黄色滤镜被取消了,画面恢复了生气,绿是生之颜色。……

        还有一个细节应该一说,老者带着一袋鹌鹑到博物馆去,给孩子们上解剖课用。巴迪问他:“是带去杀吗?”老者说:“是的,为了工作用。”……是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为百姓为刍狗”,百姓不仁,以牲畜为刍狗(刍狗当祭品解)。但是鹌鹑,或者人,或者什么生灵,能有自择生死的权利吗?虽然所有生灵终不免一死。如何死,本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生。我喜欢那些用心营构细节的导演!我认为具有有意味的细节,这是一部电影之所以伟大的必要前提。

        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个人评价: 极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阿巴斯 樱桃的滋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fc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