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译界专访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入门
专访 | 王华树:机器翻译将要取代人工翻译吗?

专访 | 王华树:机器翻译将要取代人工翻译吗?

作者: 翻译技术点津 | 来源:发表于2022-03-05 14:47 被阅读0次

    如今,人工智能的时代大势引发了深刻的技术革命、教育变革和数据革命,同时翻译技术也成为了翻译教学和实践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进一步推动了语言服务行业和高校教育的创新变革,促进了技术与人的和谐共生。为提升语言服务行业各方对翻译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加强语言服务人才的技术素养,加速语言技术成果的高效转化,整合当前优质和有效的翻译技术资源,推动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的融合发展,促进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WITTA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TTES)特别策划了【大咖专栏】,本期专栏将聚焦“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对话业界和学界的专家教授,聆听业内名家的精彩观点,洞见未来翻译技术发展趋势。

    本期专访嘉宾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WITTA TTES)会长王华树老师,内容转自羊城晚报。让我们来听听他对机器翻译的看法。


    某高校学生高晗在豆瓣给一本西班牙语译作《休战》写的短评引发热议,该短评就此书的翻译质量提出质疑,认为该书“机翻痕迹严重”,后该书译者韩烨回应称该评价近乎人身攻击。

    网友“Anito Anago”发给高晗学校的“举报信”让该事件进一步发酵,“举报信”称高晗指责作者“一字一句辛苦译成,修改长达几个月的书稿”机翻痕迹严重是一种“诽谤”,给译者和出版社造成了不良影响,应公开道歉。

    随后高晗在豆瓣发了一封《致歉声明》:“经批评教育后,本人现删除该短评,并向韩烨女士及作家出版社致歉。”这封致歉信引发更多争议,网友自发掀起“一星运动”,目前该书豆瓣评分区已关闭。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王华树指出:“被指责机翻痕迹严重实际上不是机器翻译的问题,而是译者自身翻译水平的问题。”

    先不论此书是否机器翻译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下的发展确实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包括翻译的手段、效率、质量、模式等。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准确?机器翻译应用前景如何?会取代人工翻译吗?为此,羊城晚报专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王华树——

    机器翻译为人工翻译背了很多黑锅

    机器翻译在当下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应用多吗?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机器翻译适用性的问题。在现实商业环境中,翻译质量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比如可以分为参考级、常规级、出版级等。这就给机器翻译留下了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机器翻译当前主要用于非文学翻译领域,因为市场驱动,非文学的翻译市场可能占到98%,甚至更多,所以有更多的语料,更多的技术投入,机器翻译系统也就更强大。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比如古典文学、戏曲、诗歌等,通常充满艺术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和感染力等,机器翻译在这方面还差距甚远,市场的适用性比较差。

    在特定市场需求下,比如部分通俗文学、儿童文学、科幻小说,等等,也有技术公司在尝试,比如市场上推出了金庸小说翻译器等,还有公司专门研发网络小说在线翻译系统,满足在线文学翻译量大、更新快、时间紧等市场需求。

    您如何看待译者认为“机器翻译痕迹严重”是对其翻译水平的否定?

    这个实际上是对机器翻译的误解,机器翻译背了很多黑锅。当前翻译作品产出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译者,比如他是否遵从了对原文忠实的原则,翻译的“信、达、雅”的原则。优秀的译者通常可以熟练驾驭机器翻译,在机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处理。

    豆瓣的普通读者认为机器翻译太差,或者认为译者不该用机器翻译,这样一来,大家开始把矛头指向机器翻译系统的能力问题,认为机器翻译不好,这也是一个现状,当下很多人还不太认可机器翻译的能力,这是机器翻译的领域适用性和需求层次适用性的问题。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果有足够的训练语料,机器翻译译文准确率可达到80%甚至更高,比如奥迪公司的汽车翻译,所有语料都是关于汽车使用维护说明的。

    二者是共生的关系

    很多人觉得机器翻译无法取代人工翻译,尤其是文学领域,是因为机器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所以也无法准确传达文学作品真正的魅力,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要动态地看待,也不一定要用二元对立的方式看问题。有人说文学翻译这块,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人工,这其实也是个时间问题,五年、十年内不可能,三十年内也不一定,但是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呢?

    其实这也不仅仅是机器翻译跟人工翻译的问题,其本质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人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尤其是人身上诗意性、创造性、灵性的东西是机器所没有的。在人文的世界,语言具有随意性、双重性、情感性以及无限生成性,除了语言世界,还有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当前的人工智能还处在弱人工智能阶段,达到人文主义的理想翻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机器翻译会取代人工翻译吗?

    机器翻译跟人工翻译不是取代与否的问题,两者是一个翻译的共同体,甚至说是命运的共同体。

    要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

    是,在数据主义或机器主义崛起的舆论中,我们既要认识到机器的优点,同时也要发挥人的特质,把人文主义和数字主义结合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数字人文主义,这样一来,你会发现机器翻译跟人文精神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帮助人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两者在根本上并不冲突,也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

    机器翻译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给翻译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人工智能所拥有的三大推动力:算法、数据、算力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在图像、视频、语音、舆情、翻译等应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当前给翻译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包括翻译的手段、模式、效率、质量、速度、价格等,还有翻译能力、翻译教育、翻译职业前景等,甚至整个语言服务行业生态都在发生非常大的变革。

    翻译技术有很多种,是个复杂的技术系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机器翻译。机器翻译系统通常拥有庞大的知识库、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适应力、极快的反应速度,可以不知疲倦地连续地投入翻译生产之中。这给翻译从业者、翻译师生等带来很大的压力,进一步的话就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

    有读者反映,目前高校里有的老师允许学生先使用机器翻译,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您觉得这种方式合理吗?

    在翻译领域,如果我们的翻译知识不够用,翻译效率不高,我们就去借助在线词典和机器翻译。这个类似于以前我们遇到不懂的术语就去查字典一样,只不过我们现在是把查询的需求放到一个更高级的系统之中。

    不仅在翻译领域,在新闻领域,美联社、华尔街邮报、百度、腾讯、头条等都在采用机器人写作系统,根据关键词快速生成新闻。

    对于翻译专业学生来说,主动地积极地使用机器翻译,深入分析机器翻译的错误类型和优秀译文,通过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模式是一个向“集体译者”学习的过程。但是,不能被机器翻译带着走,长期过度依赖机器翻译而不经过任何思考和学习,会导致翻译能力下降。

    机器翻译的大范围应用会带来哪些问题?

    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知识产权和技术伦理的问题。例如,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翻译技术研发方将用户隐私的翻译数据作为系统训练数据集,翻译服务商在翻译项目时可能会把A公司的数据用于B公司,侵害客户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例如为谋取经济利益或扩大社会效益,一些机器翻译厂商会夸大机器翻译能力。在使用翻译技术的过程中,翻译主体为满足客户的需求若滥用技术和工具,可能会导致权责不清、互相推诿、嫁祸于“机”等相关的问题。

    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中,处于翻译主体地位的是人还是机器?未来随着AI的发展,人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是否会被撼动?机器翻译的使用者是否拥有译者署名权和版权?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

    访谈人介绍

    王华树,翻译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技术语》编委等。多年来致力于推动翻译技术产学研的生态融合,在《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电化教学》《上海翻译》等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出版《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概论》《应用程序本地化》《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等十多部著作。研究领域:翻译技术、外语教育技术、语言服务管理。

    专访 | 王华树:机器翻译将要取代人工翻译吗?

    如需更深入学习,可关注微信公众号“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留言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专访 | 王华树:机器翻译将要取代人工翻译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fw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