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看《人学与教育》手册,从后面的“学习地基”又返回到第一章的“骨盆智能”的九大功课,探寻功课背后的人学原理,继续跟着文字导引做身体功能:用呼吸感应气囊的内部与外部时空,通过窗外的树感应生命的张力,通过屋里的东西感应奇迹之旅。本体认同和心识还原的功课找不到感受,in呼吸和亚洲蹲去年现场做挺有感觉,今天也没有感觉。功课功课,真的需要经常用功,三天不练手生。脑时空相对论里设计到好多专业的背景知识:香农理论、 布尔逻辑、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图灵智能、生物智能……补充背景知识,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想要为孩子的成长助力,首先要弄清楚人是怎么回事?成长是怎么回事?学习是怎么回事?这些底层逻辑的内容学习起来实在太烧脑。
因为烧脑,需要松弛。看了电影《抓娃娃》故事不复杂,就是一个顶级富豪通过设计穷教儿子。本来看电影就是为了松弛,我在电影院基本上不动脑筋。回头想这个电影,值得玩味的地方还不少,我不禁冒出一个问题:孩子的成长可设计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作为父母,根据孩子的需求,为孩子设计最好的教育环境,助力孩子成长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里面有几点需要澄清。一是孩子需要怎样的成长标准,这个标准谁来定?二是设计成长环境,如何保证设计的科学性?三是孩子的哪些成长可设计,哪些成长无法设计?四是如何保证这个过程不是控制孩子的人生?
回到电影里,因为家里太有钱,主人公小时候富养成一个大胖子,我们也能看到隔代教育带来的隐患。这孩子要健康成长,必须改变养育条件,否则孩子就废掉了。只是这位父亲并没有找到孩子养成那样的真正根源不在于富养,而在于自己的养育方式不正确。他认为要想长大有出息,就得像他那样从小吃苦。因此,他煞费苦心,想到了穷养孩子这一大招,邀请专家团队,精心策划了一个成长骗局。用苦难教育培养孩子的毅力,结果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利用假奶奶进行诚信等品格教育,本身就是反教育的手段。利用假医生剥夺孩子的兴趣,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考清华商学院,将来继承家业,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个体成长需求。这里面还有一个是关于他们家大儿子的教育。一味地打压、否定,导致孩子一直都处在寻求父亲认同的牢笼。想要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唯一的方式就是突破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强大,无需再向任何人证明自己,才算得上真正找回自己。
教育的场景可设计,但是教育不是控制,成长无法设计,因为孩子是有血有肉的活泼泼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并引导他们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本来是喜剧,电影里那些父母假装陪孩子看书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会想到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家长的行动如出一辙。笑过之后,我想对所有父母说:“不要以爱之名剥夺孩子的自主成长,如果想鸡娃,不如鸡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