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想法
没有误解过舒适区,不足以谈人生

没有误解过舒适区,不足以谈人生

作者: 澹泊者的修炼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3-19 17:46 被阅读0次
没有误解过舒适区,不足以谈人生

谈到舒适区,感觉很微妙,
因为舒适区是一个“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状态。

职场中,老板找你谈话一旦提到舒适区,十有八九是要开骂了。
那么,我们到底是不是处在舒适区?
我们是否需要跳出舒适区?
如何看待舒适区?

我们来碰撞一下这些观点。

01 逃避型:自己骗自己的抵触情绪

每当我们停留在舒适区,享受人生时候,
家长会告诉你,别人的孩子已经如何优秀;
老板会告诉你,比你优秀的人还在不断努力;
鸡汤作者也在告诉你:“人一旦处在舒适区,就是堕落的开始”......

这心情就像正吃着一盘的美食,
突然被噎住一样难受。

跳出舒适区,还有必要吗?

面对质疑,我们可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当学习成绩比不过别人,我们会说真正成功的都不是学霸;
当工作比不过别人,我们会说那些疯狂工作的人都不顾家。

不论是找理由也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罢,
我们是直到自己在舒适区的,
只是被别人提醒了以后,产生了抵触情绪。

这样,虽然极力否定自己在舒适区,
实际上却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
在墙的背后继续享受舒适的当下。

02 无知型:我从来就没舒服过,你让我跳出舒适区?

前几天有个刷频的小故事,原文自己搜索:


从来没有舒服过,但是还是没突破舒适区

看完这个小故事,我很心酸,也很同情。

但是,我还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他远远离开了自己的“生理舒适区”,并且推到了极限,
然而,活了近 40 岁,却除了体力活,其他似乎都不会,
他本质上就属于:“手里拿着锤子,满世界找钉子”的状态。

我们先明确一下舒适区的定义:

舒适区最早是地理上的概念,用来形容那些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区。 AlasdairWhite在2009年对舒适区提出的一个广为接受的定义:“ 人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他对这个范围内的人和事都非常熟悉,从而有把握保持稳定的行为表现。”

我们可以把舒适区可以分为环境(生理)舒适区和能力舒适区,
那些“手里拿着锤子,满世界找钉子”的人并没有闲着,但是他们处在这么一个状态:
他们突破了“生理舒适区”,但是留在了自己的“能力舒适区”中。

手里拿着锤子,看着满世界都是钉子

或许你可以说他们没有钱、没有条件学习,
那么,所谓“跳出舒适区”不就是要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吗?

据说此事成了热点,还有不少人捐钱,
但是,往后他是否能改进生活,与这么一点捐款可能没什么关系,
与他是否能突破自己的能力舒适区有直接的关系。

从现在来看,停留在能力舒适区,不求长进是“舒适区”危害的根源。

我们还看到很多奥运冠军穷困潦倒的报道,
他们不缺坚苦耐劳的精神,
但是缺乏跳出能力舒适圈的意识。

仔细观察,身边很多这类人,甚至包括自己也是这样,
当你在加班的时候,你可以反省一下,
不管看上去身体多么辛苦,
如果你一直在那种熟悉的认知模式中,那么就是处在舒适区。

03 跳出舒适区了,才明白什么叫 no zuo no die

若干年前,流行一种投资叫做炒“现货白银”,
我觉得炒股已经没什么新意了,还是去接受一些新鲜事物吧。
我也投了进去不少钱,虽然很谨慎,结果还是爆仓了。

后来才知道,这个行业套路无穷,那些所谓的贵金属交易“会员单位”,就是希望你爆仓后,通过“返头寸”获利。

交了这个昂贵的学费,至少明白这个“舒适区”不是说跳就能跳的。

创业,是跳出舒适区的最典型模式了,
但是我们看到的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只不过是幸存下来的1%
那些在创业路上死去的80%,还有近20%在痛苦挣扎的,我们看不到。

现在的商业世界,坑人套路早就星罗棋布,
就等着那些“跳出舒适区”的傻B 源源不断地进来。

整天动不动就要远离舒适区的,看似很积极,
那属于自虐,恐怕总有一天会 zuo si。

no zuo no die

那么,这些盲目跳出舒适区的人,盲目在哪里?

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两位老爷子有个“能力圈”理论,
非常有趣,这与我上一节才说完的“没有突破自己的能力舒适区”矛盾了!
看来,真理的对面,不一定是谬误,也可能是另外一个真理。

查理芒格一生都在看书,
他的绝招就是不分学科的条条框框,把所有跨学科知识融入一个思想框架中,
形成他独有的“普世智慧”。

他虽然有拥有自己的“普世智慧”,但在能力圈理论中,是这样描述的:

一个人在一生中真正可以得到的真见卓识仍然非常有限,所以正确的决策必须局限在自己的“能力圈”以内。一种不能够界定其边界的能力当然不能称为真正的能力。

看来,我们在警惕舒适区的同时,还不能脱离能力圈,
以能力圈为基础进行延伸,才会事半功倍。

04 舒适区不可悲,可悲的是你没有舒适区

那么,到底舒适区应不应该跳出?
如何跳出?
还有突破能力舒适区 or 在能力圈内行动这一矛盾如何破?

我一直反对那些一味让人突破舒适区的反人性说教,

我认为我们的行事要遵循科学,遵循人性,才是长久之道。

我们可以引入一个“工作幸福感”的观点:
通俗地说,工作幸福感就是我们身体不要太辛苦,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最大价值,
我们先不说那些高大上的理想,
至少,工作幸福感不就是大部分屌丝的终极追求吗?

那么幸福感对应与什么呢?
就是下图中“能力舒适区(能力圈)”与“生理舒适区”重叠的部分,
这区域不就是那些鸡汤博主鄙视的“终极舒适区”吗?


舒适区行动指南

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几点行动计划:
1、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终极目标就是巩固、扩大幸福区的大小

2、我们以什么为基础?
最基础的事情,就是识别自己的能力圈,划定自己的幸福区。
好好看看查理·芒格老爷子定义的能力圈,相信会有点扎心:

怎么才能界定自己的能力圈呢?查理说:
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能力圈,这才是舒适区的基础,
如果没有,什么都无从谈起,也无所谓跳出与不跳出舒适圈了。
我深深感到:舒适区不可悲,可悲的是你没有舒适区。

3、什么事情是重点?
率先在“优先行动区”突破,尽量让能力舒适区把整个生理舒适区包含进去。
在不突破生理舒适区的前提下提升新的认知能力。
例如,将自己的优势思维与新行业的模式结合起来,
这不就是现在时兴的“互联网+”、“XX+”模式么?

4、有计划地扩张整个舒适区
由于身体是有极限的,生理舒适区的扩张很容易碰到天花板,但也是有空间的,
经常习惯长跑的,当然不会害怕跑个1万米。

扩张的主要维度还是“能力舒适区”,
这里没有天花板,但是扩张要有计划,
否则一下子冲到恐慌区,等待的就是各种非人性的折磨。

05 永远保留 15.87 %的试错区/学习区

现在,我们明白,有舒适区才是我们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做的是扩张舒适区而不是跳出舒适区。
不断地扩张舒适区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具体如何做效率更高呢?

万维纲精英日课提到一个 15.87 %的数字可以在这里借用,
这是美国亚利桑那和布朗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个 15.87% 是这么来的:
经研究,AI 神经网络算法训练的最佳效率是给它 84.13 %熟悉的数据,而有 15.87 %意外的数据,这个数据就是学习的“甜蜜点”。

精英日课是这么说的:

A 同学博览群书,有时学得很吃力,有时也很轻松,但 A 很努力,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B 同学有个好教练,每次都控制给他 15.87 %的新知识,那么 B 的学习效率会最大化,在付出同样的努力下,会远远超过 A 。

所以,当我们每次扩展舒适区(我不再提“跳出”这个说法了),有 84.13 %熟悉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来自于原来的舒适区,同时必须有 15.87 %的未知内容,我们可以不断消化、吸收这些未知内容,这样的学习效率是最大化的。

这个 15.87 %的舒适区扩展神奇数字,有可能可以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例如:
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中加入 15.87 %的新要求
给下属定下增加 15.87 %的KPI
给每个迭代版本增加 15.87 %的新功能
给表现比较好的员工增加 15.87 %的工资
...

最后总结一下,本文一共提到了关于舒适圈的三个误区,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舒适区,端正态度、开放思维、行动聚焦:

首先,端正态度:那些明知自己在舒适区,却筑墙保护自己、欺骗自己的,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质疑和批评,拆掉自己的保护墙,因为你挡住的是扩展舒适区的机会。

第二,开放思维:如果觉得自己很累,却没有进步,要清醒认识自己可能正在极其狭小的维度中努力,要避免管窥效应,积极寻找“优先行动区”。

第三,行动聚焦: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能力圈内舒服地行动,在舒适圈外努力地学习。最终不断扩大自己的“幸福区”。

舒适区的大小是衡量我们幸福的关键,
舒适区是用来享用的,不是用来满足的
珍惜你拥有的舒适区,用好 15.87 %这个神奇的数字,
让我们的舒适区随着生命不断迭代!

希望你能从本文中有所启发,欢迎交流观点。

---END---

参考文献:
1 彼得·考夫曼《穷查理宝典》
2 万维纲精英日课

本文图片来自 CC0协议图片

相关文章

  • 没有误解过舒适区,不足以谈人生

    谈到舒适区,感觉很微妙,因为舒适区是一个“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状态。 职场中,老板找你谈话一旦提到舒适区...

  • 单身的人生三乐

    阅读和阅历不够,不足以谈人生,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不足以谈人生。经历过,痛过,才能更好的谈人生。谈论单身的人生,...

  • 男人无诗酒,何以慰平生?喝酒唯小醉,余生方得欢!

    没有爱过,不足以谈红尘; 没有哭过,不足以谈情深; 没有恨过,不足以谈绝望; 没有迷茫过,不足以谈梦想; 没有喝醉...

  • 别哭了快出来,我们还要上厕所呢!!!

    1 有人曰过: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又有人曰过:没有在办公楼厕所哭过的人,不足以谈职场。 如果这...

  • 健康是一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经历过病痛的人,不足以谈健康。最近体检,结果不太好,今天来复查,要做个小手...

  • 2018-03-11

    没有自制不足以谈人生

  • 回首往昔,致敬初恋!

    柴静曾说过: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我道念“没有深夜思念过的人,不足以谈爱情”,这话听着挺悲伤的,但却是...

  • 找到自己的舒适区

    很多人对舒适区都有一个误解,以为在舒适区就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其实,找到舒适区并不代表不努力,而是能够做自己想做...

  • 9.21

    不能自控的人不足以谈辛苦,没有在黑夜里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 没有瘦过,不足以谈人生

    近来有朋友偶然看到我青春年少时的照片(那时候大约20岁左右上大学),一个个惊为天人纷纷打探是不是我偷偷整容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误解过舒适区,不足以谈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jg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