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读书的师父推荐了一本出家人的经商日记《能断金刚》让我读。很受用的一本书,有意识形态的东西也有实践方法,放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来说,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本既照顾到“形而上”又照顾到“形而下”的书。
书中有太多的观点和方法引起我的心灵共振。重点说说书里的关键词“铭印”启发我关于人生的思考。
“铭印”即为种子。中国有句谚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告诉我们,要想得好报,须先做个好人。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因果真实不虚。细细想来,应是对因果抱之敬畏,下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不知道自己会成为谁,但知道自己不能成为谁。
在扮演社会角色里,那些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成为谁的,一定是有上等慧根的人,而大多数人,都是没有非凡慧根的普通人,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会成为谁,只知道自己不能成为谁,而最后成为了谁。
或许你成长于并富饶的大山。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你心里装满了对山外世界的猜想和向往,却不知道山外到底是什么景象。看到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未息的农夫村妇。你或许由衷地喜欢他们的质朴,而转念内心升起一个念头:“我长大后会成为谁?未来好远,看不清前路。但是清楚地知道,我不想成为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份子。”于是,当你走到了左转是耕耘农田右转是未知天地的路口,你选择了去往未知天地的路口。不是因为你有多勇敢,只不过你知道自己不想扛锄头去耕田罢了。而你选的路,也可能一路泥泞满山荆棘。即便沿途摔得鼻青脸肿,你也定然咬牙坚持,因为你心里有一颗“不想成为谁”的种子。
或许你阶段性完成学业的那天,欢呼着投奔社会时,无论是求职频繁碰壁还是职场平步青云。大多时候,你在做抉择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你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去往哪里,而是内心坚定地知道你不能去往哪里或者不愿意去往哪里。而你要去往哪里和不要去往哪里的参考依据,都来自你周遭的人和事。这些让你潜意识里产生去哪里不去哪里以及成为谁和不成为谁的综合因素,都是你心里的种子,那颗“不能成为谁”的种子。
人到中年,在介于“而立”和“不惑”之间的这段路程,你越是力求平稳就越是一路颠簸。而在颠簸的这段路程,那些坚持往前开的人们,大概不是因为车技有多好而对自己完胜这段颠簸泥泞路信心爆棚,而是因为清楚地知道不能弃车而逃,因为车上有指望你搭上一程的人们,尤其是亲人们!于是你要求自己,壮胆往前开,虽然也不知道到底会抵达哪里,抵达的地点又会成就一个怎样的你。你只知道无论如何都不能当逃兵!这也是你内心的那颗“不能成为谁”的种子在支撑你导航自己的路径。
“不能成为谁”的种子在你心里生根发芽,不断成长,渐渐长成一半仰望天空,一半扎根大地的参天大树,可欣赏可纳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