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九百六十四年,学校组织春游?去了古路埧教堂,(时间长了,不记得是否春游)当时还小,整个过程只留下一个片断,几个女生在一间房子里使劲儿偷绢花,是人小没劲儿,还是那铅丝太韧,始终没把那花儿从花树上拧下来。
七十二年,县上要办扫盲辅导员班,村里派我去参加,尽管我是初六八级,初中只上了一年,但是筷子里拔旗杆,算是上过中学的。
说起也很简单,有关文字研究部门推出汉字三百、五百、八百常用字,据说是根据两报一刋(人民日报、解放軍报、红旗杂志)的用字频律定的,认识三百汉字,可读上述报刊8o%的内容,五百字可读90%的内容,八百字可读95%的内容。中国文字特点,有结合上下文可猜出其中不认识的某个字的意思,挺有意义的一件事后来没有落实,原因不得而知。
学习班在县委党校,古路埧教堂旧址。时间长点儿,有机会看看这教堂。
教堂由主建筑二层楼和两个大的四合院组成。二层楼的门楼由汉白玉贴面,哥特式,有外文刻字,不认识。内部结构是迴廊式,房子全木结构,有礼拜堂,大幅的圣母玛利亚油画像,在中间,两边有其他宗教故事油画,画像印象中很大。供桌上有比胳膊粗的白色蜡烛,熄火在半截位置。
有一间大房子,像剧场样的很多排坐席,讲台在一根柱子上,很高,有圍栏。西南面的四合院是党校的办公地点,上房很精致,有地砖,天花板分格,每格大概四十公分,每格都有画,花卉或者是心被箭穿,院子里大部分房子空置,有一地窨,下去看了,很大,像如今城市里的地下车库,有水泥池数个,有人说是葡萄酒窖,多年前几面坡都种葡萄,自己酿酒。东北方向的四合院我去的时候是个小学校,学校放假,有人在排练节目,准备参加县上汇演。西南角上有一雕楼,据说共有四座,其它废弃,仅存硕果。我们相约去看,说里面住的修女。
果然是修女,四个面容皎好的女子,大约四十岁上下。四十九年,神父被驱逐出境,修女们大都回家,这几个不走,被安排往在此地,雕楼三层,一层算是起居室兼客餐厅,二层卧室,三层是了望台,四角砖柱顶盖,四面有女墙,安防之用。政府给她们留着地,不加入人民公社,自给自足。
晚上开会忆苦思甜,请了老农讲述,讲了旧时地主的剝削压迫,也讲了教堂神父的恶行,其中最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吃用当地百姓,还拥有初夜权,新婚之夜新娘要在教堂侍寝神父。
千多少年记不住了,我乘孩子的面包车三上古路埧。教堂主楼已荡然无存。成为一大片草地,东北方向的四合院已经损坏,只有残垣断壁,西南方向的四合院安在,还有信徒和香火,院子里花草树木挺好,走廊上还摆放着某大学的宣传栏,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曾经在此落脚。
南门外一大片墓地,应该是神父们的,其中一块有墓碑,上面中文写着ⅩⅩ神父,外文不认识。
七十六年,地震中教堂大部毁了,它的尸首呢,那么大的建筑,估计都失散在民间,原来的圣母画像说不定是意大利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呢!那些硕大的烛台,摆件,工艺品,它们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