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继续讲述教育为何要参照文明重演,文明重演与教养的关系及有教养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作者:张祥平
有教养的母亲不可替代
短期成功与长期成才
在目前的规范教育中,重在短期成功----所有的指标,都能在几年甚至几个月之内见效。例如,智商提高了多少,提前几年考上了大学,多少人考上了名牌大学,出了几个博士,等等。
家庭教育的目的,却是长期成才,或者说“望子(女)成龙(凤)”。
如果短期成功与长期成才是完全一致的,那么规范教育的指标就不妨成为家长们最重视的东西。
遗憾的是,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总是肯定的:当一个孩子在四岁时被人为地提高了“智商”(或在十六岁就考上了大学),对他日后的成长,到底是好,还是坏?
因此,家长们不应该只为规范教育当配角,只看短期指标,而应该重视那些已经成为杰出人物的家庭教育,重视其中较普遍的共性。
十个杰出人物的家庭共性
有一个抽样数为十的近现代杰出人物家庭教育研究。这十个人是:爱因斯坦、杨振宁、居里夫人、鲁迅、希尔伯特(德国大数学家)、伽罗瓦(法国大数学家)、伦琴(X射线的发现者)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提出者和证明者)、卢瑟福(原子结构的发现者)、开普勒(行星三定律的总结者)。
从这个研究中,只能归纳出一个普遍的共性:他们全都生长在双亲家庭,没有一个是单亲家庭。另外,还能归纳出一个较普遍(事件数较多)的共性:上述前八个杰出人物的母亲都是具有良好教养并且注重子女教育的妇女。
这八位母亲在其它方面缺少共性----不存在统一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她们对杰出人物的作用,只能用“助推”来概括----她们为孩子提供了“文化摇篮”,使孩子受到背景式的文化熏陶与滋养,成为对知识“多情”并有志于成功的人,而不是为孩子选择日后的钟情对象,更不是把孩子完全交给规范教育去“培训”。
因此,这个结果显示:望子成龙的母亲们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教养水平,然后,才能在母爱本能所激发的无数日常细节之中,根据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贯注自己的教养----这是一般的规范教育做不到的,也是一个单亲家庭做不到的。
不要对小概率事件抱大希望
上述研究的最后两例,更说明如果母亲本人缺少教养,孩子成才的概率就很小。
卢瑟福五岁入小学后,有位很有见识的教师把他引上知识之路,家庭迁居之后竟又有了一位更有事业心的好教师。这都不是一般家庭所能盼望的---- “有见识的教师” 和“有事业心的教师” ,既不等于“名牌师范毕业”,也不等于“评上了高级职称”,有关的规律和识别都缺少研究,更不是一般家庭所能了解和掌握的。
开普勒五岁时得了一次天花,差点夭亡。他一生瘦弱多病,从幼年起就不能胜任重体力劳动,他的精神高度发育是以体能较差发育为代价的(他在教会学校中受到了教育)。这当然也是一般家庭所不愿的,也是难以指望的----很难人为地让一个孩子“恰好”弱到开普勒的程度而又生存于世且能够从事研究。
总之,望子成龙的母亲们应该重视多数成功母亲的共性,即首先提高自身的教养水平,并且注重教育;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偶然发生的“奇迹”之上。
教养水平如何提高?
即使是大学毕业生,或一个理工科的博士生,也很难说教养水平很高。
上述八个杰出人物的母亲,都是具有较多的人文历史知识的妇女,兴趣比较广泛,有的母亲还有较远大的志向。
也就是说,她们本人曾经较完整地“重演了”人类精神财富生发成型的历程,这是提高教养水平的必由之路----一个孩子在十月怀胎期间,会“重演”人类祖先曾经有过的“鱼”或其它水生动物的演化阶段,例如子宫中正常发育的早期胚胎都有鳃裂和尾巴;同样,一个孩子出世之后,精神上的正常发育也会“重演”人类社会在精神财富上生发成型的历程。重演参照有助于教育者认识到哪些日常细节比较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