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说他幸运是因为他没有出生在汉代,没有成为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牺牲品,尽管出生卑微,但凭借着自己挑灯夜战的苦读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说他不幸是由于纵使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出将入相之才,但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这对心怀“达则兼济天下”之志的孟郊打击是很大的。好在苍天不负有心人,四十六岁的孟郊再战科考,终于高中。古人说人生有四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孟郊金榜题名及进士第,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所以按捺不住满心的得意欣喜之情,即兴而作,一挥而就化成别具一格的小诗《登科后》。
两次科举的失利,造成内心的挫败感是巨大的。长时间的郁闷与压抑,当终于如愿以偿,仿佛就有了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欢乐顶峰的感觉。于是,感情似决堤的江河,一泄千里。综观全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写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要真正感受诗歌蕴涵的情感和诗人万分狂喜的心情,走进诗歌内部,在字里行间咀嚼品味才能得其要义。
从标题看,三个字不仅交代了写作的背景——金榜题名之后,还交代了诗歌写作的内容——及进士第,也暗含着一股心潮澎湃的激情——中第可以扬眉吐气。有了这些信息的提供和铺垫,回到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写这种心情的。一、二两句,“昔日”与“今朝”架构起时间的场域,“龌龊”与“放荡”形成鲜明的对比,把落榜时的境遇与中第时的进行对照,以此折射出古代士子之所以倾其所有以命博科考的心理根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朝题名时,神仙乐逍遥。”“不足夸”,写尽落榜时受尽冷嘲热讽,受尽屈辱,可谓是一言难尽,世态炎凉可见一斑;“思无涯”,言及高中之后,回首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坎坎坷坷,所遭受的来自方方面面的白眼,可谓是思绪万千。但是,千般辛酸冷暖欲与何人说呢!两个时段,两种身份,两种心境,当这些交叠在一起时,分明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似打翻五味瓶般的情感体验。落榜时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金榜题名时,终于可以扬眉吐气,自由自在,自有说不尽的畅快。这种情绪的宣泄通过三、四两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在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 情与景的结合,意到笔成,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和煦“春风”拂面,给人温暖之感。不过,诗人以双关之语赋予春风以更深层的意蕴——浩荡的皇恩;“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疾”,写出马奔跑之快,烘托诗人中榜后内心喜悦而兴奋的心情;偌大一个长安,春花无数,“一日”是不能“看尽”的。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尽收眼底。
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由此可见,四句诗在内在逻辑上是环环相扣的:一、二句对比鲜明,侧重点在后半句,三、四两句是具体描写“放荡”的表现,而第四句又是第三句催生的结果。正是这种或隐或显的语义情感和结构的粘连性,让诗歌表现出巨大的凝合力。
当然,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生命的个体往往很难掌控自己的命运,社会也很难促成个人理想的实现。正是这样,出生寒门,久经穷困的孟郊虽然及第,但他一生际遇不佳,官职卑微,一生穷困,加之他性格孤僻寡合,一生苦吟—— “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言为心声的诗家语带有诗人独特的生命质感,不论悲喜贫富,不管穷达尊卑,当把独特的人生际遇融化到诗歌之中时,鲜明的生命特质就通过字里行间表现出来。读孟郊的诗,在《登科后》诗中读出的是中举之后的欣喜,而在《游子吟》中读出的则是慈母为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挂念子女无私与伟大的母爱。诗人的情感世界是丰富而独特,借助诗歌架起的桥梁步入诗人的诗歌世界,思接千载,视通八级,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即时性抒写心路历程留下的浅浅的印痕,更能够从中获得情思的陶冶,对修身养性大有裨益。
(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