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
1.交际工具不可忘。课标第一句话提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交际工具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性,信息载体决定了其有用性,前面一个“最”,界定了其重要性。令我有点迷茫的是,既然是交际工具,我们平常的考试中只侧重于让学生做“阅读理解”,还有速够的“作文”,而忽视了学生真正“说”的能力,和在真实情境中“写”的能力,以致于很多人毕业之后竹筒里煮饺子--有话倒不出来,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合格的毕业生应该是提笔能写,汪洋恣肆;张口能说,口吐莲花。“说”和“写”这二项能力也是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最常用的能力,要重视,更要加强。
2.谨记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有几个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性,那就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实践运用,把语文放在语用环境中,进行思维的训练,审美的培养,文化的传承,学业质量评价,已经把试题设置在真实的情境中,这就要求我们平常的学习过程也要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匹配,大概念教学中的“大”不是其概念之“大”,而是其生活价值之“大”,这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3.素养立意看长远: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学习,既要发挥其工具性,又有注重其人文性,而最终目的,所有的课程都是要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尤其当今,疫情之下,全球经济下行不可遏制,人们健康受到威胁,学生三年网课,精神迷茫,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走出知识立意的短见,更需要重新认识课程的意义。
4.构建学习任务群是个重头戏:课标要求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语文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改变过去一课一课,一篇一篇,如何构建适切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在其中发展素养,对老师们是个挑战。这就考察教师驾驭能力,教师要做帅才、将才,而不能仅仅做士兵,要立足长远,善于调兵遣将。
5.会整合才有大动作:教材是个例子,新课标的实行,更考验教师整合学习、利用资源,重构学习内容的能力,我们要给学生的是一滴水,还是一盆水,还是一眼汩汩流淌的泉水,显示着教师的智慧和能力。
6.评价是把双刃剑:老师们一般善于“教”,短于“学”,少了“评”,评价是促进,也是改进;评价方式应该多元:自评、互评相结合;评价应该是持续的,既有阶段性的评价也要有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应该是多样的:纸笔测试只是一种,要多种途径进行评价。我始终认为评价是双刃剑,要发挥好评价的作用,防止精确的分值给学生固化和定位,因此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时候我感到模糊的评价比精准的评价更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