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一期《一路书香》里窦文涛把苏东坡说的近乎完美和神圣。好奇心使然,拿到后告诉自己,读人物传不在快,要一点一点的慢慢品,即使你很想很想一下子认识这个人,了解他的生平成长历程。本着神圣和虔诚的心态,我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一点点记录自己读过后当下的理解和感想,虽然也只是简略的按时间记录其人生经历,但也从中揣摩一些他当事当时的思想,坦白讲关于苏东坡在有些时期有些事件上的内心想法和一些性格特点,我有我的个人理解,并不全然赞同林语堂先生,当然这仅仅是我一个知识浅溥又不失感性的小女子的别样感触吧。
一O三六年,苏东坡出生,四川眉山,家境不错,书香门弟。六岁入学,母亲教授,其母慈,有学识,善教学。其父年轻时不甚爱读书,但其祖父不虑,并曰其父终有一日会发奋图强,果然言中。缘由是苏洵的堂表兄弟皆有学问并考得功名,在那样的家族影响下难走歪路。由此可以得见,一个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多么的重大,家庭环境乃至家族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深。苏东坡后来取得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天资,与后天的成长资源的丰沃也是分不开的。(原谅一个中年母亲对育儿经的关注)
苏东坡二十岁左右时与其父其弟出乡赶功名,赶考前被要求先成家,十八岁时娶王弗小姐,育有一子。进京考中进士,母丧,回乡守孝三年。后入职陕西,为民祈雨,驱邪。关于祈雨和驱邪这两个事件,我觉得很有意思,多次虔诚祈雨,可见他信神,驱邪,说明他又不信鬼怪,二者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事实上这恰恰反应出苏东坡性格中最宝贵的一点,就是善良,而且是极其善良。
二十八岁时妻亡,他又停职回乡守孝三年,次年苏父逝世。三十一岁续弦堂妹,后入京就职。神宗皇帝在位时,苏家兄弟二次入京,王安石位高权重,排除异已,开始实施变法改革。王安石这个人甚有意思,是个有个性的人,行事做人完全从已出发,一生无朋无友,他也不稀罕,可以讲他的性格就很有资本主义的特点,或许他天生就是为资本主义而生的,只可惜他生错了国家,如果他出生在西方,那时正是资本主义萌发不久,想必他一定能有一番作为。苏东坡这时正值青壮年,他直击王安石的“青苗法”,直言不讳,他当然也知道神宗皇帝对王安石有多么的赏识。一个善良的人必然正直,正直的程度等取决于他善良的程度,善良同时还会原生出另一种品质,就是责任心,可见善良这一品质是多么珍贵,多么重要。次年,苏东坡第一次遭遇罢黜。
出京调任密州,后调任湖州,不久被逮捕,审判,在狱中度过四个月二十天,除夕夜释放,贬去黄州,时值一O七九年。在密州时他作了《水调歌头》,这样一首直击心灵的千古佳作,它的诞生背景不免让人感伤,兄弟情谊之深,思念之浓,何尝不是他内心感性和善良的体现。一个年过四十的的中年男人,还有如此感性的性格,可见他内心有着深厚的纯真,这种纯真是与生俱来的。纯真的性格除了会让人感性,还会使人直率,好不容易除夕夜被释放出来,竟还敢作诗,难道他忘了当初被捕就是因诗而起吗?当然不是,这么些天的牢狱之经历,他内心一定有很多很深的感受,内心直率的因子必然会促催他吐露出来。
一O八O年,苏东坡迁至黄州。(距汉口三十里)盖房,种田,就这样过起了农民生活。善良的人容易满足,心胸自然宽大,豁达,爱自己,爱他人,也爱生活,无论怎么的境况,怎样的角色,都会认真过活。他在黄州时是快乐的,既然不得不从官场退出,不能再为国家社稷进言献策,那就好好的体验另一种生活,我认为他是这么想的。迫不得已,随遇而安,热爱生活,热爱文学,这是黄州时期苏东坡的状态。纳朝云为妾,羡陶潜,力劝废除溺婴恶习,广交友人,与农民,渔夫,和尚,文官,皆可为友,可见他在黄州有多快乐,也正是这种快乐自由的环境与心情,四篇最经典的作品才得以问世:《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游记)。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他竟然开始练习瑜伽,研究炼丹术,寻求长生之法。
一个好的文学家,自身必定有常人没有的敏感的细腻的感知能力,世间的生物,动物,万事万物,不断的刺激着他们的感观,细腻的感知力把这些刺激提炼,升华成养份,滋养他们的心灵和思想,使心灵得以成长,思想得以开花,结果。苏东坡的作品,例如上面所讲的四部经典作品,以及《水调歌头》,都是他在某种情境下心情和思想的写照,对手足兄弟的思念,对已故英雄与时代的惜念情怀,对自然世界的感动,有着丰富情感的如此一个人,又兼具文学天赋,必然将铸就美文佳作,流传百世而不朽。人们不仅爱苏东坡的作品,也爱他这个人,这是难得的。他的作品皆是自然流露,情感真挚,好似天然合成,近乎有仙界气质,叫无数后人想恋,痴迷。
一O八四年,苏东坡调任汝州,虽不情愿终却奉命而去。他之所以能重返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能,要多亏当朝皇太后。苏东坡一生受宋朝历代皇后庇护,提携,此次回京,晋升速度极快,次年职“翰林学士知制诰”,三品,专为皇帝拟圣旨。此间,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皆故去。有一个插曲很有意思,苏东坡从黄州去汝洲上任的途中,竟然还曾去拜访了王安石,当时王安石被贬离京。两人聊的很好,推心置腹。苏东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对政敌不计前嫌,屈身探问。至此,我对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有了新的认识,顿生敬佩之心。
苏东坡骨子里也是有犀利的一面的,而今这一性格又外露了。同时,他的绘画才能,书法才能也在此时尽显,独创的黑竹,书法,中国抽象画,都奠定了他在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地位。画之真谛于与无形,意动,精神被苏东坡诠释得淋漓尽致。
位居高职,以他的性格,自然是谏言献策,对朝政中大小不正,不义,不利之政策皆直言相谏,有点像唐朝的魏征。为国事,为百姓,为大宋社稷直无不言。废“青苗法”, 废举荐之风气,倡仪百官进言等等,这些作法,严重激恕了敌党人众。一个人难敌一众人,后自觉蛆蝇之辈甚多,聚蚊成雷,积羽成舟,寡不敌众,上表请调偏禁之地,终获准予。
一O八九年,到任杭州,任太守一职。苏东坡的才能绝不仅限于文学艺术,今日杭州的名气多半寄予西湖,而西湖的美丽很多要归功于苏东坡。修河道,通水源,建苏堤……,造福一方姓,繁华了一座城,何等的功勋卓著。一个文学家,艺术家,竟然同样具备如此优秀的执政能力,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此外,在赈灾事件上,也让人看到了苏东坡的管理才能和远见。年过五十,还能有这种敬业与实干精神,可见他从来都未曾对自己国家和朝廷失去信心,并一直热爱着大山大河,黎民苍生。
一O九四年,章惇为相,此人心狠歹毒,三十年前在陕西时苏东坡就曾说过以此人的性格将来可能杀人无数,果不其然。他将苏东坡贬至岭南,将元祐重臣一概贬谪,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
苏东坡到惠州后,引水入惠,建医院,参与惠州的建设,实际他并无任何职位在身。后建房,尝试酿酒,然小妾朝云去逝。年逾六十,苏东坡的精神觉悟达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他相信纯洁的思想才是淳朴生活的基础。读到这句话时我好感动!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相信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想要认识这样一位智者。他依旧很注重养生,但不再迷恋制作仙丹。不想在他以为晚年可以在惠州安居下去之际又被派去海南岛。
与长子过在海南岛谪居,贫苦至极,然他天生乐观豁达,正如其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与各类人民皆可为友,他那真诚,善良,天真的性格颇受人民爱戴,惟独奸臣逆贼不喜欢,恨他,打压他,折磨他。其子过甚孝,陪父苦渡,研学,长进很大,后亦成为一个相当有地位的文学家。在琼州替父整理文稿,成就《东坡志林》。苏东坡至此也完成了五经的作注及和陶潜诗一百二十四首。
一一O一年,苏东坡北归途中遇疾,不久病逝于常州。“人之将死,其言也哀。”此语通常形容人在生命末了的善言善行。然而苏东坡对“宿敌”章惇的态度再度证明了他的心胸宽广,精神世界的纯净,明亮,这并非常人所能拥有的。
看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其实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古时候我们的先辈们对家庭的重视。父慈子孝,兄弟相亲,夫妇相濡以沫……。历史上的名人,英雄,传奇人物无数,但他们的成功多数皆归于个人后天的成长吗?想来并不全然,父母家庭应该才是一切成长的源泉。父母与子女各自遵从的“道”和“孝”是教育的最重要标尺,家中有此标尺,自会家庭安和,子成梁材。
最后,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我读到和认识苏东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