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0日星期二阴转雨
今天是周二,中午十二点半,伙伴们准时相约在“第二天”线上读书会。这次的导读是张宏武老师,她带领的是《情商2》的最后两章。
到了小组交流时间,由于我的网络不太稳定,导致没能及时进入小组,后来,我赶紧改为用手机登陆,当我进入小组的时候,发现只有我自己,就只好退出来了,因此很幸运地跟张老师一起在大组里交流,感觉很受启发。后来,一位伙伴在分享的最后提出了一个困惑——当我们面对那些令人头疼的孩子时,该怎么办?受教学任务限制,不能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个别问题学生身上,可是,面对学生的种种挑战,又感觉很无奈,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提出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会后,大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张宏武老师说:“首先,教学任务的压力,时间的压力从何而来?老师可能会认为,这一压力是制度性的,教师要被考核,考核的标准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将其归于制度,老师关注自己的考核,往往忽略了教学的本质目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实现学生的成长。老师教了多少,教得如何,不过是为了帮助学生学到。当学生被鼓励,感受到归属与价值,产生内驱力,学习效果更好。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育本来就是带着蜗牛去散步。”
“先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心态慢下来,静下来,我们再来寻找解决办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个老师的事。赞同@静水流深提到的和家长沟通,家长是孩子的重要教育合伙人。还可以寻找身边的资源,比如其他老师,比如第二天的伙伴,出出主意,打打气,补充些能量。感谢这个孩子,他是来帮我们升级段位的。”
我也很认同张老师的观点,于是,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非常认同张老师的观点。我是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所谓的令人头疼的孩子,是谁冠于他这个名号?他令家长老师头疼的原因是什么?是他的冰山下需求成年人只是没有读懂而已,如果懂他,然后传递鼓励和爱,那他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教学任务可能在一节课完成不了,但是,在一个集体中,当老师真正能够看见每一个孩子,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时候,即使一节课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全班同学也都会受到爱的滋养,都有强烈的归属感,那么,对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还有,教育是什么?是纯粹教知识吗?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吗?NO!教育是先育人,育人不是通过课程来教授,而是,老师本身呈现出的状态,就是一本活教材。比如,我正在上语文课,一个同学捣乱,与旁边的同学闹起来了。这时候,或许有的老师觉得那孩子很讨厌,耽误了教学进度,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如果老师这么认为,那么,其他同学也会这么认为,慢慢地,这位同学就会真的演变成大家眼中的另类孩子。相反,这时候,我们停下来,走到他们身边,去倾听他们,了解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而后去挖掘他们冰山下的需求,再给予相应的关注、尊重、鼓励,他们就会被老师的举动给感染,从而渐渐变得自律。老师的这些行为也被其他同学看在眼里,他们也会效仿老师去如何尊重地对待同学和朋友、亲人等,慢慢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当我们真正地接纳了那些令家长都头疼的孩子,恰恰是我们的段位不断提升的阶梯,抓住这些机会修行自己,总有一天,我们发现,身边的每个孩子都是可爱并充满希望的。”
又有一位伙伴说道:“作为一线老师看了立静老师的讨论也有感要发,当了这么多年老师,其实记得我想念我的学生,都不是因为我完成了什么课堂教学任务,而是某一次鼓励,某一次的开导,很多次不厌其烦的谈心……我作为学生至今还记得的老师,也不是因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对我这个人产生了影响,因为他们是我人生导师。初中语文课本里鲁迅《藤野先生》,魏巍《我的老师》的两位著名的老师也都是因为老师对作者这个人的关注。之前听过一句极精炼的话,“先马斯洛,再布鲁姆”,现实的课堂其实恰恰关系处理更多是相反的。作为感谢我的恩师的学生,作为现在学生的老师,我很感谢正面管教,愿意不断践行,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做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人的老师。”
……
大家结合自己的认知各抒己见,我特别感慨有这样一个群体,遇见一群可爱的伙伴,在塑造自我的路上,一起越变越从容,越美丽。
世上本无熊孩子,正是有了熊家长,才影响出了所谓的熊孩子。但愿我们都能成为智慧的老师,读懂孩子的心,陪他们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