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记木心

“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记木心

作者: ONE客 | 来源:发表于2016-03-24 16:32 被阅读226次

文丨ONE客

题图

这两个月,我的生活不急不缓的走着,而我好庆幸的是,通过书,结识了木心老先生(木心,1927-2011,原名孙璞,字玉山。曾有人问及先生为何取名‘木心’,道:先用‘牧心’,‘牧’字太雅俗。又因意马心猿,牧不了;做教师牧己牧人两无成,如只能‘木’。其实是取其笔画少,写起来方便)。

这该是一位对世界有多么偏执就该有多么可爱的一位先生。我敬仰他,敬仰他让人低到尘埃里的才学,也敬仰他光芒万丈的情怀。我爱他,更尊敬他。

从不敢这么轻易的去评判一个人,先生是唯一。在先生面前,我太过浅陋,所以更是不敢让自己的粗鄙之言对之随性评论,哪怕有丝毫伤及到世人对老先生的观感也是万分罪过和羞愧的。大抵“不可亵玩焉”说的就是此种心态吧。

我有多幸运能在现在结识先生,就有多悔及为何不早点,再早一点。在那最好的几年里,恰好是阅其作品的最佳时间。现在才遇上,我的浪漫主义已然消退不少但万幸还有留存,不然,我哪里够格赏老先生的书。

之前的一个多月,都是泡在老先生的《文学回忆录》里。看其上下册,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老先生在讲西方文学时整个人能熠熠生辉,这种状态是其在讲东方文学时极难出现的。而与现在正在看的先生的一辑八种对比,我明显更倾近后者。原因好简单,《文学回忆录》中老先生噼里啪啦从希腊神话说到现当代,中间实在涉及太多自己未涉猎过的书籍和文学形式和形态,实在太难企及,自然只能吸收一二。但八种显然就不同了,幸运的是看的第一本就是《鱼丽之宴》,老先生实在太可爱了,看完一篇又一篇,直到末篇的《战后嘉年华》,读完之后,整个人像大夏天全身热汗黏黏糊糊洗了个热水澡一样快意。行云流水,说的就是老先生这样的文风啊。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在心里说了太多遍的“啊 好酷啊”“啊先生太可爱了”。心诚所致,先生的文字太能抵达人的内心。

读先生的这本书,最不能乏“心诚”,静心是其次。心诚自然静心,也就能好好打磨先生语出一言是为何,又是所意。领悟到了,自然欢喜,如若误其意,不免有些恼:恨不得先罢此书再去将中西方文学好好补一补,再多些储备先生习气之作诸如普希金乔伊斯托尔斯泰李聃陶渊明,终复阅之。

最受触动莫如《鱼丽之宴》的末篇《战后嘉年华》,先生在此快意谈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在童年对画家的向往和浪漫想象,谈看书作画,谈自己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求学的历程,谈本地帮外地帮和交响乐,只言片语便能情景再现。实在叹服先生笔下的文字,似可以舞动,灵动之间还能有纷纷扬扬的情意。

时过30余年,先生回到久违的母校:

“故意选定初春的鱼日,驱车去菜市路,一路的地名历历在目,景物也依稀如旧,近校情怯”,“我提前下车步行过去,东一条街,西一条路......我情怯而胆也怯起来,只好立在绵绵的春雨中,定心凝神,捉摸方位,徐徐认出那一座方头方脑的有门无窗的冷藏仓库,便是当年的上海美专了。”

最后以《鱼丽之宴》首篇中,先生答香港《中报》月刊记者问时的临别赠言以结束此篇文:

“我们的时代是人类文化的中年期。真是巧合:太阳正处于中年期,地球亦处于中年期,人类文化经历了充满神话寓言的童年,文艺复兴情窦初开的少年,浪漫主义狂歌痛哭的青年,杰出的艺术各以其足够的自知之明为其所声息的时代留下了不可更替的特征。”

世上只此一位先生。今早我打开了八种的《温莎墓园日记》,又是另一番惊喜了。:)

以上,祝好。

尾后语:标题取自先生在《鱼丽之宴》的末篇《战后嘉年华》P132

个人公众号:ONE客 欢迎关注❤期待和大家一起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记木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urlttx.html